美文网首页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心灵小栈散文
投100份简历,石沉大海后,我决定出国留学

投100份简历,石沉大海后,我决定出国留学

作者: 南方姑娘小郁儿 | 来源:发表于2019-02-20 23:11 被阅读8次

    文 / 木 向 南

     01 

    199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98万人。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512.0万人。

    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820.0万人。

    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仅有114万,到2016年的15年间,毕业生人数增长了651万。 

    从当初的大学生身份意味着全家希望,到如今满大街都是大学生。

    转变之快,让大多数人都还没缓过神来时,211、985高校毕业生都已经比比皆是了。 

    全国2914所大学,而211、985大学只有155所,但也意味着每年就有数十万211、985毕业生一起竞争,而我只是剩下的几百万人中的一员。

    二本大学生,每年就有上百万的人群。

    作为高考失利落榜大军中的一员,我和大多数人抱着一样的心态,选择了读二本。

     02 

    大学期间,我在奖学金、证书、比赛、组织间游刃有余。

    校赛冠军、市赛冠军、学生会主席、成绩第一,各种零杂兼职经历。

    在别人考虑怎样不让简历显得空洞时,我已经在考虑精简简历内容。

    仗着自己有着一年多自媒体运营经验,并且钻研了很久,就向自媒体岗位投递简历,为大四的实习期做准备。

    一开始,慎重选择大公司投了20份简历,等了一星期,只收到了3个抱歉。

    后来,向普通的公司投了30份简历,一个月的等待,也只收到了11个拒绝。

    最后,重新整理简历,向有前景的小公司投了50份简历,结果还是一样。

    对这100份简历的失败经验,我做了两个归因:

    第一,大多数公司不愿意招收流动性强的员工。

    大学生实习对于企业,更形象的来说,就好比用自己的钱养着别人的老婆。

    实习期过了,学生回学校,企业存在着岗位空缺,又要重新招人,吃力不讨好。

    尽管有可能毕业后还会回来就职,但为什么要冒这种可能性风险呢?

    第二,敲门砖不够硬。

    这才是重中之重,因为不仅有实例还有HR的反馈。

    出于对投简历失败的不甘心,我在网上查找很多关于HR心理的分析讲座。其实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

    “还有着大把211、985的人投简历,为什么要录用你?”

     03 

    假期时,和一个211的朋友聊到了这件事,他说他才刚拿到了银行实习的资格,并且吐露了实习的内幕。

    “我实习工资都没有,就连这样也是侥幸才进去的,211只是基本门槛,低于这个的根本没机会,身边的全是985、名校研究生。”

    “我们这还算正常,更高级点的只招收C9联盟,而顶级的公司门槛是北青复交,连C9联盟都不一定有机会。”

    通过这次谈话,了解到他们习以为常而我从没听过的词组——C9联盟,北青复交(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

    大学之前,我们都在同一所学校里,相互之间有着差距,但也不至于天差地别。

    大学的差距让我将熬夜当成习惯、每天爆肝的努力,深夜里翻看下熬夜会猝死的新闻,继续埋头做事。

    我以为用加倍的时间付出可以缩小彼此差距,但是并没有。

    因为时间越久我越意识到,好的环境里,事半功倍可能只是别人习以为常的状态。

    圈子的差距不是简单的自我安慰可以弥补的。

    在211读双学位并且成绩名列前茅时,他却选择去出国留学读研,因为他觉得211大学本科文凭还不足以成为有力的敲门砖。

    而另外一个在211就读,获得了数个专利、省奖、科研奖项的朋友也决定读研,并且选择哈工大作为目标,他说这样才觉得出去有点底气。

    而身边认识的各个二本院校、职校的朋友则更多期望能将在奶茶店、小企业、工厂的实习经历作为敲门砖。

    如果只是打算在小公司混个职位,整理下资料,拿着几千块工资,每月交完房租后还能留点余钱消遣看电影。

    这样的生活现在当然不需要太多考虑敲门砖,当然也仅仅是现在。

    记得过年时有一位当包工头的亲戚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

    “大学生不要觉得自己了不起,我手下有好几个一本出来的大学生在搬砖头。”

    没错,一本毕业的人照样有在工地搬砖。

    那在一本学生每年不断增加的时代,一本出身的人就会和你竞争小公司的文员岗位吗?

    即使是不需要什么学历的文员工作,“我公司连前台都是一本的”这句话其实就够老板做出选择了。

    04 

    经历完100次失败之后,我选择出国留学考研,其实也只是出于三个原因:

    第一,中国考研难度太大,外国相对容易。

    中国考研意为着再经历一次加强版高考,唯一不同的就是,竞争的人变成了经历过高考筛选留下来的人,并且大多数是重本院校的学生。

    而外国更多考量GPA和语言成绩,相对容易。

    第二,取得敲门砖,起码有被人看完简历的机会。

    关于求职的鸡汤文总是会说,好的HR是不会太过看重文凭的,某某公司高层照样是高中文凭。

    但是理想中的HR到底有多少呢?低文凭、高职位的人到底有多少?是在什么时代上岗的呢?

    这些背后的东西,是大多数不愿去触碰的泡沫,而现实比泡沫还要脆弱。

    中国大多数HR的筛选流程就是,学历-年龄-专业-经历。而每年就有上百万人,因为第一条不符而直接被拒之门外。

    第三,有走向更高层的机会,因为身后不止一个人。

    社会那么大,想要找工作其实并不难,像各大院校90%以上的就业率就能说明情况。

    但非理工科出身,没有强硬技术、高文凭支撑的话,基本就是公司小文员,几千的工资维持温饱。

    朋友刘白没考上大学,其实他很努力,只不过是天赋受限,家庭条件不好,父亲常年生病卧床不能工作,没钱去补习班,最终去了普通职校。

    在学校,他做各种兼职当生活费,还谈了个女朋友,其实还挺滋润。

    两年后,再见面时,他白天在工厂打工,晚上去工地当杂工,谈了四年快要谈婚论嫁的女朋友也分了,山盟海誓还是被金钱压垮。

    问了他的目标:

    ”我也不会啥东西,能当个厂长就好了,但是似乎遥遥无期。”

    出了学校,也就意味着不再是只维持自己的温饱了,还有家庭需要支撑。

    需要由站在家人身后,变为站在家人身前了。

    05 

    农民工、程序员、销售员、早起的清洁工,每个人都在努力,甚至很多底层人群所付出的努力比所谓精英人群还多,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局面呢?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

    这句话大概是最适合的解释这个原因的了,每年身边都有着无数的例子去验证。

    大学里每天从早忙到晚,手机响个不停的微商,是宿舍起最早,睡最晚的人。

    大学里去酒吧兼职、甚至当合伙人,整天应付酒局,为公关比所有人付出多。

    大学里忙于做中介、淘宝刷单,凌晨两三点依然在电脑前处理着信息的人。

    里面十之六七的人,在毕业时才猛然发现平时能让自己风光的兼职已不能维持自己生计了。

    这时的他们,已没有当初意气风发时的冷静,因为他们自己也没有底气将自己的大学经历作为敲门砖。

    而常被身边人嫌弃愚昧,被指指点点的怪胎——

    专研一技之长、沉心学习向更高学府迈步的人,出来之后却经常是被身边人羡慕的对象。

    毕竟一群实习期就有着近万收入的人,很难让人不羡慕。

    同样是赚钱,平常人总乐于拿到眼前之利,有着不错的报酬便做了再说。

    聪明人却重视未来之利,如同博弈棋手般总想着所落之子对未来4步、5步,甚至整盘棋的影响。

    敲门砖之于每人意义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

    大家都不甘心被人踩在脚下,停步不前。

    这条路其实并不轻松,马云也曾说过:

    “今天会很残酷,明天会更残酷,后天会很美好,但大部分人会死在明天的路上。”

    但是若没有机会,你能撑到后天吗?

    作者:木向南,喜欢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大学文青。

    ◆ ◆ ◆

    -THE END-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投100份简历,石沉大海后,我决定出国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tly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