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发表在「约稿函速览」公众号。投稿与写作交流,欢迎关注。
-----
阿尘
你读过最好的句子有哪些?在网上,我们常看见这类问题,答案下面往往就有几句余光中先生的诗:
“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或者
“
若逢新雪初霁,满月当空
下面平铺着皓影
上面流转着亮银
而你带笑地向我步来
月色与雪色之间
你是第三种绝色”
……
然而先生不仅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学贯中西融汇古今的语言学家。他精通多国外语,在大学任教也多在外文系。
1987年10月,余光中先生在《明报月刊》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怎样改进英式中文——论中文的常态与变态”。在这篇文章里,他论述了当下(那时)语文界犯的各种错误,并提出了改正改进的方法。
一般来讲,现代作家是不提倡研究太多语言问题的,因为主流观点,语言只是工具,而作品更需要人文,事情,表达的技巧。但这只是主流观点,现代历史上也颇有几位大作家试图将语言的地位提高,只可惜势力单薄,未能成事。
余先生在文章里大胆批判了几位名家的语言问题,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就算遵循主流观点,不以语言为主要目的,但是语言出问题却怎么也说不过去了。而大作家尚且如此,自封的作家写的东西里有多少污垢可想而知……
本人反复读过这篇文章数遍,得到许多感悟,在此写成一系列读书笔记,从不同的角度来总结归纳。
第一篇是先生所列出的语文问题,罗列如下:
一、原则问题
古时传下来文言文和民间白话文,它们构造了美好的常态:措辞简洁,句式灵活,声调铿锵。语言的变化和发展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但是如果不在这些基础之上去追求,就会写出丑陋的句子;不在这些常态上去变化,就只有一团乱麻。现代作者往往对常态不够了解,所以写出的东西形式丑陋,表情达意也不够准。
二、成语问题
成语不只是常见的四字成语,也有三个字五个字的。这篇文章里讨论的成语,应该可以等价为“现成话”,即拿来可用的精炼句子,歇后语也应该包括在内。
问题之一,很多人不会用成语,所以自己造出很多生硬的表达。举例来说,不会“一言难尽”而说“不是一句话就能够说得清楚的”,不会“总而言之”而说“总的来说”……
先生并不支持一味使用成语,但是认为一点儿成语不用问题更大。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写一千句话,自己造一千个新句子和用一千句成语哪个好?一千句成语堆砌或许枯燥无聊,但自己写一千句,如果是不成熟的作家,可能九百九十句都有问题。
问题之二,篡改成语。大众的文化水平往往是不够的,篡改可能会带来一些他自己所不知道的问题。比如成语“千锤百炼”,改成“百炼千锤”似乎也无不可,但是音韵上听起来就不那么和谐。现代人几个懂平仄?鲁迅活用是活用,你我活用是瞎改,这不是笑话。
三、名词和动词的问题
名词和动词的问题常常结伴出现。
首先是做主语的问题,短的词语不用说,中英文都可用名词做主语。比如“我爱你”,“我”是主语,“爱你”是谓语。(这里如果有人感到奇怪,我日后另有文章讨论。这是我学到的一种理论而已)但是,主要要变长的时候,问题就来了。
学英语时我们见过 My smoking hurt daday's heart 这样的句子,这里做主语的是一个名词性的词组 my smoking。这是英文的文法,很多人写中文也这样写,于是写出了“书籍的选购只好委托你了”这样的话。这种句子能理解,但不美,中文有更自然的方法,用短句作主语,写为“选购书籍只好委托你了”。这里主语是“选购书籍”这个谓宾结构。
第二个问题是抽象名词和软化动词打的组合拳。抽象名词就是表达抽象概念的名词,和桌子板凳之类的名词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取决于个人感受;而软化的动词就是一些“万用动词”,比如“进行”“作出”这种,只有字典才说得清它们到底什么意思。很多人使用“万用动词+抽象名词”来代替动词,写出来的句子就一股怪味儿,比如:
不写“按压”而写“施加压力”;
不写“贡献很大”而写“做出了杰出贡献”……
第三个问题,名词泛滥的重灾区。抽象名词之恶心,第二个问题已提及,这些恶心的东西主要来自科学界。科学家搞科学很厉害,写作交流不见得一定是高手,常常造出许多没必要的术语来。而一些非科学界人士照猫画虎造出来的词语就更可是可恶,污染了语言环境不说,还完全没有表达什么高妙的概念。像“耦合”“鲁棒性”之类的词语,虽然怪一点,多少还有些意思;“知名度”之于“名气”,“前瞻性”之于“远见”,则是一点意义也没有的创造,“可读性”“可听性”等亦然。
所以要小心各种“性”“度”字结尾的词语,也要小心其他看起来“很科学”的词语。
其实“科学至上”主义应该也不只在名词国度里作乱,动词国度也有,每次听人说起什么什么化,比如国际化,网络化,我耳朵就觉得不自在。我想大概是英文里xx-lize入侵了吧,不过既然先生没提,我在此也不好发表高见。
第四个问题,中文名词没有复数词尾!地道的中文,用别的词来表达一个词语的复数情况,说“百官”而不说“官们”,用“诸姐妹”而不用“姐妹们”。虽然也有“爷们”“娘们”“姐妹们”这样的表达,但不应该理解为名词的复数形式,应该理解为一种组词形式。
所以不要觉得无论什么名词后面加个们就变成了复数形式,从而造出了“观众们”“读者们”这种怪病态词语。
为什么说“观众们”“读者们”是病态词语呢?因为“观众”一词本来就不关心,也不区分单复数,读者亦然,非要加上们字等于强行为其添加了单复数的概念。网上有个故事,说某外国人问我国一著名作家,某诗里的花应该是单数还是复数,作家陷入了沉思,原来中国人的概念里从未给花这意象区分单复数。(我实在记不清是谁了,好像是王蒙)
而有的词语本就表达群体概念,添上们字显得多余,比如“全体教职员工”说成“全体教职员工们”。这些明显的病句,小学生也会改,就不多说。
总之,单复数问题这里首先要区分一个名词是否有单复数的概念,其次要明白是不是已经表示了复数概念,最后要以一个单数名词来造出复数概念时,切记时用新词而不要“无脑加们”。
名词的最后一个问题是表达愿望的问题。世间万物都有同侪,用哲学术语说就是一个内涵,诸多外延。不必说尽,读者自然明白的就让他自然明白。“李广是汉朝名将”,不用非说“李广是汉朝名将之一”,大家都知道他不是唯一一个。
动词的问题还有一个。
中文里,很多被动语气是用主动语气来实现的。“糖吃完了”自然表示“糖被吃完了”,加上“被”字就显得啰嗦多余;“他被怀疑偷东西”,不如写成“他有偷东西的嫌疑”。牢记这一点,不要傻用被字句,就会写出很多亲切的句子来。
四、连接词问题
地道中文里,表达并列直接并就可以,不用加“和”,“以及”这些连词,甚至不用加顿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而非“柴、米、油、盐、酱、醋、茶”。
即便要加,也不止“和”“与”“及”,还有更多灵活好用的词语,比如“而”“且”。灵活选用为宜。
五、介词问题
英文里介词很重要,用法也灵活,中文不一样。我想,是因为别的地方语法不一样,所以导致了介词这里语法不一样,当然别的地方不一样,也有介词这里不一样的缘故。
这里先生总结得不像名词那么具体,我也只好凭理解谈谈。首先看看病句都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一个河堤孩子的成长故事;
由于好奇心的驱使,我向窗内看了一眼……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这些句子有各种毛病,但从介词观点来看,就是因为用了“关于”“由于”这两兄弟;导致的坏结果是句子啰嗦,不美观,等等。
要避免这些问题,从介词的角度来看,就要减少不必要的动词。同时用“中文的句式”来造句。中文的句式有很多特点,其中一条是“因果关系可以自然呈现,不必用关联词”,比如“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不必写成“因为清风徐来,所以水波不兴”,徐来暗含了不兴这个结果。
所以上述句子可以被修改成:
河堤孩子的成长;
为了好奇,我向窗内看了一眼(其实这里,我认为“由于好奇”也行,介词也不是说完全不能用吧?先生认为驱使这个字眼太正式,太啰嗦所以删去)
……
六、副词问题
这个问题直接看病句:
老师苦口婆心地劝了他半天;
他苦心孤诣地想出一套好办法来……
这些常见的句子里,做动词用的成语后面加个“地”就变成了副词,先生认为这“主客分明,太讲从属关系,有点呆板”,若把地字删去,代以逗号,就可灵活许多:
老师苦口婆心,劝了他半天;
他苦心孤诣,象出一套好办法来……
七、形容词问题
形容词问题和副词问题很像,先生那时候已经到处“的的不休”,“壮丽的落日”“衰老的君王”,“AA的BB”已经成为形容词的“标准用法”。(哎,谁要是烧两篇现在的网文给他,让他看看“一整句话+的”做形容词的文章,估计他更要气得不行了。这种没良心的事万不能做)
总之,形容词不要总按“AA的BB”这种句式来用,太呆板,太腻。
取而代之的方法很多,一是能不用“的”就不用,比如“散发着腥臭味道”,没必要写成“散发着腥臭的味道”;再一个又是所谓的“中文句式”。
修饰语(形容词或者名词,句子都行)放到主词前面,谓之前饰,放到后面,谓之后饰。西语多前饰,汉语多后饰。
后饰句子可以无限加下去,而且读起来不费劲,相比“张三是一个年迈的贫穷的帅气的好色的残废的退休教授”,“张三是个退休教授,一把年纪了,人很穷,长得算是好看,但是好色,身体也残疾”就显得自然得多。
后饰句里“的”字会被自然规避,你总不会写成“张三是个退休教授,年迈的,贫穷的……”吧?
后饰句里那些形容词的形态,就是我们常想而想不出来的、由“XX的”换成不带“的”字的形态。
为了不冲淡“总结知识点”的主题,很多延伸的感想没有写在这里,留待日后。
上面的总结非常主观(差点儿写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_-||),如有兴趣,最好还是阅读先生原文。
声明:
1,个人感悟,仅供参考。
2,原文可到公众号「约稿函速览」,发送“资源”领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