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我回复微信短信QQ,还是没回复的各位,新年快乐了,感谢大家一年来的欣赏,支持,理解,还有鞭策。上一年写了个2016总结,原本就想着2017年也来一篇,好让逐渐临近40岁的老鲜肉,多点关于自己还在成长的回忆。但是元旦前后实在是忙到吐血,中国新年也算是个契机吧,可以来一篇总结。
小跨界
回想2017年年初,最大的事情就是专家任命了。真不容易,跨过了那条从高工到专家的那条“沟”。本想着可以“高枕无忧”一阵,可惜马上就迎来了一次“小跨界”,从测试QQ到了测试腾讯云虚拟化服务。不懂的朋友可以听个比方,场馆就像是qemu,kvm弄出来的虚拟子机,舞台就像是操作系统,程序就像是上面的演员,以前是负责测评演员、提升演员的演技,现在是负责测评场馆和舞台,确保能给演员,导演提供好的服务。
场馆、舞台、演员这次跨界其实也让我换个角度看性能,其实无论是腾讯云还是程序,目的都有让程序性能的用户体验达到最佳效果,例如流畅度,响应时间,并发个数等。区别在于做app专项的时候,仅仅能优化app自身,利用好操作系统,内核,硬件;而腾讯云的专项则能优化操作系统,内核,虚拟化组件,硬件参数。学习这些,确实有种之前贫穷限制想象力的感觉。
Intel漏洞带来的思想实验
在学习和测评虚拟化技术的这几个月,我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intel的漏洞事件了。也因为工作需要就稍微学习了一下,心中不禁疑问🤔️,为什么我没发现呢?
思想实验:为什么我没发现?
认真想想,要发现,就要有测试的基本素质,怀疑一切,哪怕是intel老大哥提供的cpu技术。还要懂安全,知道什么耗时旁路攻击技术。也要懂性能懂硬件,知道现代cpu都做了什么性能优化,包括什么分支预测等。轻轻叹息,又错过了一个功成名就的机会,嘻嘻,开玩笑的,没发现这问题就是知识的广度问题,除了怪自己还能怪谁?
这些知识跨界了
intel漏洞像Intel漏洞引发的思考,就是跨界。但是跨界很难,所以10多年了,bug才被公众发现。而跨界难在安于舒适区的人性。就如现在我们组既负责AI专项、又负责腾讯云专项、app性能专项,每周组内组织分享,这里感谢这些到全新的专项领域的组员们,贡献了许多“一线”的知识和经验。但不少人会听不下去,觉得跟自己没关系、听不懂,做AI测评对于Kafka没有兴趣,做数据库的对于app性能不感冒。其实不完全是兴趣,能理解的,根本原因是那些是舒适区外的事情。因为哪怕是我,也要通过不断告诫自己和强迫自己去听看起来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东西。
小v的2017总结:小跨界和大跨界因多年,我越来越感受的是无论什么职位和职业,越到后面,更像是“解决问题”职业的人,而解决问题更需要知识的广度而非深度。例如kafka本身的性能优化对于解决大io的app的性能问题就很有启发。
创意也需要跨界,例如之前参加Top100峰会,演讲的说用hook技术来做hotfix,下面做安全的笑了,hook技术我们早掌握了。但这时是否应该给自己个关于创意的思考实验,为什么没想到把安全的技术用在hotfix,abtest上呢。
跨界“大数据”、AI
说起ABTest,我大脑中总盘旋着个故事,让我觉得大数据的跨界,犹如互联网一般,势在必行。故事是google的设计师在微博上的离职声明,大意是Google不尊重设计师,让大数据,abtest来做决策搜索结果的文字颜色。这是10多年前的事情了,但是确是震撼的。似乎人类失业的步伐很早就开始了,利用大数据来做决策,而不是经验和规则。
那么对于测试来说呢,大数据能产生一样的价值么?能挑战我们测试的经验和规则么?大家可以自己想,对于我来说有个事可以肯定的,我们在尝试踏出这一步,就是SNGAPM。
小v的2017总结:小跨界和大跨界这里有趣的事,在听精英日课关于大数据的三大用途的时候,发现刚好对上了我们性能专项的三大关键流程。为什么会这么巧呢?我想了下,因为我们和大数据面对的都是碎片化且主观的问题,可以说是测试搭上大数据是顺势而为。但大数据呢,实在不是测试的能力,这并不是说搭建一个网站这么简单的事情,每日产生过亿的数据量的平台的敬畏之心,我还是有的。但是当然这时,只有两条路可以选择,要不等死,要不找死。我当然是属于找死的,所以️有了利用大数据来发现、定位、量化性能问题的SNGAPM项目和做APM的有创业精神的小团队(PS:感谢团队的转型和努力,背后有许多汗水不为人知)。我们利用腾讯云的大数据服务来搭建APM,提供度量,发现,定位性能问题的能力。
一段代码的旅程大数据跟测试结合,是不是只有APM呢? 这里就要说说,那个我们老板非常精辟的分层测试理论,其实我愿意称之为“一段代码的旅程”。如上图所示,这个分层测试的核心思路在于“代码是一切缺陷的来源”,所以从代码角度来看如何测试,其实会很容易发现自己的缺失和遗漏。代码的路程有四个阶段,分别跟不同的人和系统交互,并且产生数据,而我们走出一步的APM仅仅是对发布运营环节的性能数据的挖掘而已。很期待别人在其他环节的实践,例如重复bug要如何减少,如何识别自动重要紧急的问题,如何快速定位随机crash、卡顿、甚至是功能问题,所以就有了聚集和我一样有“找死”经验的Qcon2018专题:大数据下的软件质量建设实践。
另外一个小跨界可以说是跨到学术界,2018年我们开始了跟清华大学的姜老师的合作,刚好我们在动态检查上都有丰富的经验,也共同盼望着能把学术界的研究成果落地到工业界。至于是什么合作,现在先卖个关子。这里,要感谢我们组的南同学的努力。
大跨界
这里要感谢在我刚进腾讯的时候,公司组织的《金字塔原理》课程,也感谢jw老板给我去Qcon演讲的机会和分层测试理念的灌输,在分享、实践、通道面试的过程中我心中也累计了一些跟技术无关的经验,一直都想分享,想回馈。这次也决心来个大跨界,在Qcon做个尝试,验证下作为“解决问题”的人的经验是否有跨界的价值,有了这非技术类的分享《用正确分享来磨练专家实力——分享型专家升级记》。
最后
2018年,注定继续跨界,本来专项测试就是一个专职“解决问题”的职业,性能专项仅仅是个起点。希望未来能给行业更多有价值的分享,能让我们的专项测试快速成长。
点评:
此文内含各种广告,但依旧死性不改,还想发广告招聘有“性能调优经验”的同学加入腾讯云专项测试,真是太坏了。有意可联系微信:189272879.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