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有很多出名的小人,比如说易牙,为了获取荣华富贵的生活,不惜将自己的孩子杀了,给齐桓公炖汤喝。
再比如说竖刁为了能享受荣华富贵的生活,不惜阉割了自己。
这两个人一个不惜杀子,一个不惜自残都要过上人上人的生活,也可以算得上是小人中杰出的代表了。
因为他们两个特别能豁得出去,所以也受到了齐桓公特别的喜爱。
齐国大臣鲍叔牙活着的时候,就一直想除掉这两个小人,但是一直未能如愿。
到了管仲临死前,又一再叮嘱齐桓公,千万不能重用这两个人,但是齐桓公也没有太当一回事。
后来管仲和鲍叔牙都死了,易牙和竖刁终于有机会独揽大权,最后害得一代霸主齐桓公活活饿死在了深宫中。
齐桓公死的时候,以袖掩面说:“我死后怎么有面目去见相国啊!”
这句话真是让人感慨无比,因为齐桓公一生都对管仲是言听计从,才创下了不世的功业,但是最后管仲的话他没有听,就落得了如此悲凉的下场。
这是该怪易牙和竖刁太坏,太能哄骗,还是该怪齐桓公自己不明是非,太喜欢被人阿谀奉承后的恶果呢?
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好,一般家里有了内贼,才容易招来外贼。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内心没有内贼,外面也不容易招来外贼。
那什么才是内心的内贼呢?
用齐桓公的例子来说,齐桓公喜欢阿谀奉承,又喜欢通宵达旦的宴饮,又喜欢新鲜的美女。
朝中正直的大臣们自然不可能为了齐桓公的喜好,去陪着齐桓公饮酒作乐找美女,这些事情只有易牙、竖刁这样的人才会去投齐桓公的喜好,想尽办法去满足齐桓公的这些私欲。
所以齐桓公就跟他们在一起玩得很快乐,不是去易牙或竖刁的府中宴饮,就是在竖刁的陪同下去偷偷逛妓院。
甚至竖刁为了能够帮助齐桓公找到有别于中原地区的美女,不惜远赴秦国,去寻找具有异域特色的美女。
写到这儿,突然想到现在很流行的那句话,“命运所馈赠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这句话用在齐桓公头上也很合适,他不知道自己将要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所以他才敢肆无忌惮地沉迷于享乐之中,而完全忘记了人生本来的真相,就是危机四伏。
齐桓公能够当上国君,也是经过了重重的磨难,也曾经历过随时需要抛头颅洒热血的危难日子。
但是当安逸来临,他就不再居安思危,而是开始随意释放内心的贪欲的时候,危险就离他越来越近了。
齐桓公的人生是这样,我们普通人的人生何尝不是这样呢?
我记得听母亲说过,在她很小的时候,她的家乡还闹过饥荒,我姥姥和姥爷为了让孩子们吃饱饭,还拖家带口的投奔过亲戚。
我听另外一位已经作古的亲戚也说过,说她小的时候,闹饥荒的时候,还吃过柳树叶,吃过那种大青虫。
现在六七十岁的人,应该有相当大一部分经历过没饭吃,或者是吃不饱的日子。
但是反观现在的年轻人,奢侈、浪费好像还变成了一种时尚,如果一个人太节省,反而可能会被人嘲笑为小气。
前一段时间听母亲说一个农村的亲戚吐槽自己的孩子,买衣服非名牌不穿。
那个亲戚家也是普普通通的家庭,但是孩子却被养得特别奢侈,小小年纪就已经让父母觉得不堪其苦。
如果年轻人都崇尚奢靡的生活会怎么样?
齐桓公就是很好的例子啊!
内在的欲望会带来同频共振的人,你喜欢玩乐,就会有比你更会玩乐的人一起来带着你玩。
你喜欢奢靡的享受,就会有比你更会享受的人一起来带着你享受。
你喜欢的,正是你的人生。
这就是这个世界最巧妙的规律。
所以表面看齐桓公被易牙和竖刁害死了,实际上他是被自己害死的,他死于自己不加节制的私欲,他死于自己的不明是非。
今天如果我们仔细聆听,会听到很多痛苦的声音,而非幸福的声音。
原因就是这是个欲望泛滥的时代,也是一个不懂得节制欲望的时代,当欲望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许多的痛苦。
而当欲望不断增长的时候,一个人身边也很难出现良师益友。
一个人身边没有良师益友的帮助,当危险降临的时候,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抵御风险呢?
想想是不是特别可怕?
就像齐桓公,当管仲和鲍叔牙都还活着的时候,这两个人就帮他化解了生命中的大部分磨难,但是当这两个人相继去世,而他也失去了励精图治的心时,自然良师益友就算再次来到他的身边,他也会对此视而不见,他只会选择更符合他当下脾性的小人,而非君子了。
所以小人们冤枉不冤枉?
明明是君主昏庸,自己需要小人,最后被自己的欲望害死,还要将这个罪名按在小人的头上,小人真的好冤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