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扎所外炮火间或闪过。
新媳妇眼里晶莹发亮,她只看到他袖角边的破洞,那是他向她借被子那天被门框刮的。象征着残缺的破洞啊!
泪眼模糊中,她用那床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庄严地蒙上通讯员的脸。
百合花的花语是,纯洁与感情。
茹志娟笔下的人物是有神韵的。我们能透过她的每一个字符,窥视到人物内心。这种独特的女性视角可以带给我们一种独特审美的体验。《百合花》同样也是遵循着这样的笔法。
在那个建国初期的年代,作家的作品往往有一种淳朴的真纯美,像一汪清辉,掬起一捧,便是丝凉。或像战场上的狼烟,激烈的火花煽动着斗争的光,便冲云霄。它绝对谈不上蛇与酒,如张爱玲的华美,也谈不上蔚海与烈火,如郭沫若的浪漫,自然也没有刀枪与那几滴血,如鲁迅的辛辣,这个时代,就是工农兵的时代,就是基层人民的伟大建设时代。
《百合花》讲述的是战争的故事,却不止战争,它没有正面描绘战场上战士的血与火,甚至没有写战场,甚至主角都没有名字,却描绘了一片最美的百合花。
文章以百合花被子为线索,讲述了一位小通讯员为部队向老百姓借被子,他开始找了新媳妇借,新媳妇怎么也不愿意,经过周折,最后终于借到了那床新媳妇的嫁妆——红底上缀有百合花的新被子。这新被子象征着新媳妇对婚姻美好的憧憬。一被子,一辈子。战斗打响后,村里的妇女帮忙为陆续送来的伤员清洗伤口,伤员中就有那位挂破衣服的小通讯员。原来他为了保护医护队受了重伤,待医生来后,他已经牺牲了。而那个新媳妇却仍在专心致志地为这位小通讯员缝挂破的衣服。最后,新媳妇把自己的嫁妆盖在他身上。
文章非常难得的以女性的视角展现了故事中的一切,没有写残酷的杀戮,却通过通讯员的死,写出了战争无情和那撕破无情透出的一缕阳光。我们可以在细节中感受到人与人之间温润的心。
在去包扎所的路上,通讯员一路沉默寡言,当“我”问他有没有取媳妇时,他“两只手不停地数摸着腰皮带上的扣眼。半晌他才低下了头,憨憨地笑了一下,摇了摇头。”可以看出,通讯员这个小伙子是非常害羞的,以至于他表面上看上去冷冷的,却是为了掩饰他心中同女性独处的窘态。
文章是从“我”的角度出发的。通讯员没有拿到新媳妇的被子,跑到“我”面前诉苦的样子真是委屈,可是细细一想,一个是新婚三天的新媳妇,一个是害羞寡言的军人,军人干巴巴地向新媳妇借被子,新媳妇丈夫不在家,她自然是害羞而不知所措。两人相对无言,通讯员当然是很难拿到被子的。而被子,可能是新媳妇在做姑娘时,不知起早熬夜,多干了多少零活,才积起了做被子的钱。那时候,娘家很难拿出名贵的嫁妆,这条被子是新媳妇辛苦劳作时幻想中的梦,是她的青春。所以,当通讯员牺牲时,新媳妇固执地帮他缝上了衣服上的裂口。女孩子大都是害羞的,她缝过的衣服都是丈夫的,对衣服的缝补是最敏感的。如今,她却默默,却又固执地去缝一个死人的衣服,她已经将这位战士当作了亲人啊!
那床枣色的,上面撒满百合花的被子,蒙上了战士的脸。那枣红色啊,是年轻战士的鲜血!
新媳妇与通讯员的故事,写出了一场没有爱情的爱情牧歌。自然,里面的人言语都是极少的,却通过一点点动作,一丝丝笑意,于是,人心理就展现出来了。新媳妇和通讯员的交流都不是很顺利,却都有着亮堂纯洁的心。整篇文章充满诗意,没有勾心斗角,一切善意毁于战争,一切美好终于生死离别。
那个年代的人情比现在更有一种革命的厚重感。因而,多了一份真纯。
往事随境迁,如今转过头来看,两人纵是相识一瞬,话不投机,但同样的烘烤了革命的木棒,燃烧了朽木。这样的力量是悲壮的火种!其实,放眼望去,全中国又有多少千千万万的通讯员和新媳妇,用自己百合花样的心,使革命的旗子投掷于泪眼之湖。在那鲜红的湖泊中,便会燃起熊熊革命之火,摧枯燃朽,便是一个雄赳赳的气宇轩昂的中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