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大兴文字狱,有一个大儒给自己起了跟皇帝一样的自号,被以“僭越罪”投入大牢,在凌迟处死前获释,究竟怎么回事呢?

乾隆46年,已经告老还乡的大理寺正卿尹嘉铨上书皇帝,请求为他已经死去的父亲赐个谥号。
乾隆没有答应,尹嘉铨再次上书,这一次,他不但为自己的父亲求谥号,还为朝中其他几个官员的父亲求谥号。
乾隆皇帝没想到尹嘉铨这样猖狂,盛怒之下,把他下入大牢。
尹嘉铨的罪名有三条,一是他自己写了一本书,叫《名臣言行录》,里边收录了被清廷处死的鳌拜等逆臣的言论。
尹嘉铨第二条罪状是自称自己是“帝师”,其实他只是给皇家子弟当过老师,并没有给皇帝当过老师。
第三条罪状是乾隆称自己为“古稀天子”,尹嘉铨却冒天下之大不讳称自己为“古稀老人”。
这三条罪状,按照大清律例,哪一条都能够判尹嘉铨死刑,尤其是第三条,不但自己会被凌迟,还会牵连全家。
乾隆皇帝免了尹嘉铨家人的连坐,只把尹嘉铨下入大牢。
在押赴刑场之前,乾隆命人送返给尹嘉铨,顺便看看他啥表现。
尹嘉铨不断自责,说自己辜负皇恩,甘愿领罪,坦然赴死。
乾隆听说后,就召见了尹嘉铨。
尹嘉铨一见到皇帝,就痛哭流涕地对自己的不当言行做了深刻检讨,乾隆觉得自己打杀尹嘉铨的狂气的目的已经达到,就放他回家了。
这件事情,对尹嘉铨来说,虽然有惊无险,但是却导致他身败名裂,最终被天下人耻笑。
尹嘉铨的错误,一是过高地估计了自己在皇帝心中的分量,其二还是私心太重,想得到更高的名誉,结果搬了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