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谈写作阅读与写作
停更一月后,我总结出自媒体人必看的三点建议

停更一月后,我总结出自媒体人必看的三点建议

作者: 王粒粒频道 | 来源:发表于2020-04-05 17:32 被阅读0次

    文章来源——公众号:东欢喜

    从更新速度来看,我像是濒临放弃了,公众号的上一篇文章更新在整一个月前,就像当初设立账号的欢迎语所说,我希望在信息纵横的时代好好打磨文章,传递亲身经历和有用干货,所以选择一周三更,给大家保障。

    可我没做到。

    整整一个月,我经历了挫折和失望,退缩的心也越来越强烈,原因在于创作得不到正向反馈,我又开始自我怀疑:是不是我真的不行。

    可以说,前两周我都是在自我怀疑中度过的,后两周心态调节的差不多了,就正式地思考:为什么我的写作这么容易出现瓶颈,甚至有时候不知道写什么呢?

    01

    不知道写什么,是因为没有素材

    1)不得不说,每一个作者都应该有自己的素材库。

    我承认,我在这件事上犯过错,我以为,只要觉得自己够有思想,有想法,灵感就会自己从大脑里跑出来。

    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写作变得痛苦了,而且,对于一件事的观点, 我只能用空洞的语言主观描述,毫无说服力可言。

    如果没有素材库,写文章的过程就很痛苦。

    只有输出没有输入,大脑一再被挖掘,就算挤出来一篇文章,也没有第二篇的位置了。

    意识到这个问题后,我便开始建立自己的素材库,开始勤快地阅读和记录:日常想法、书籍金句、别人的优秀总结... ...

    只要我觉得能让我眼前一亮,并且和我所写领域有关,我都会花个几分钟记下来,直到现在,我的素材库已经有几大类别了。

    image

    有了素材库就像家中建了粮仓,有种隐约的安全感。

    素材对于文章就像血肉,长期积累素材,不但写文章可以得心应手、扎实丰满,还能增强文章的针对性,更贴近大众生活,读起来更有人情味儿。

    现在,每次写作前我都习惯翻翻素材库,把和当天文章有关的素材择出来,这样有了骨架、再有素材填充,剩下的就简单多了。

    2)对生活深有体会的人才能写出好文章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写作,是只有心思细腻的人才能做的事。

    的确,我们写不出东西,很多时候是有选择性的忽略了思考这个步骤。

    接触写作后,我开始培养自己“对事物和人的观察能力”。

    这件事一开始觉得很烦,毕竟一件小事,我要在脑海里问无数个为什么,有种徒添负担的感觉。

    但时间久了,我发现生活就是最庞大的素材库,专注当前的动作,捕捉灵感也不失为一种乐趣。

    例如,有天晚上我在床上读书,读着读着脖子特别疼,虽然我的眼睛在看书,但是文字根本没进我的脑子,因为当时我满脑子都在想:要是我能有个床上沙发就好了,最好还是可调节靠背角度的,这样看书的时候脖子就不会痛了。

    随即拿起手机打开淘宝,开始搜索懒人沙发。

    这个动作的0.01秒后,我突然意识到我走神了,再看手里的书,这页讲的是什么根本不知道。

    随即我想:平时学习总觉得难以专注,是不是外界给我的影响?为什么玩游戏很专注,看书就容易走神?

    想着想着,我在素材库里写下“专注力,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能力”这样的标题,想写一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关于专注力的见解。

    这个“ 因为看书脖子疼联想到需要懒人沙发,再打开淘宝搜索忘记读书 ”的这件小事也被我记录下来,当做专注力的反面案例。

    你看,因为善于感悟生活的细节,我不仅拥有了一段真实的素材,还为我多出了一个选题。

    用心的生活,细腻的感悟,是所有自媒体写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

    3)素材的终点永远落在自身

    《复盘》中提到人有三种学习途径,一种是从自己过去的经验中学习,一种是从身边人身上学习,另一种就是从书本中学习。

    收集素材的途径也是如此。

    他人总结、书籍广播,这些都算得上是素材的起点,但无论如何,要学会把素材吸收,将终点落在自己脚下。

    在没有养成深度思考的习惯前,欢喜建议大家去读书,不限制类别,读自己喜欢的书,但不仅仅停留在读物阶段。

    书籍中的观点是作者的总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看见什么,想到什么,给人以什么启发,通通记录下来。

    写作时再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让他人再从别人的总结(你的总结)中去体会、去感悟,这样,思想就在一次次的总结-输出中传递,我们的大脑也就丰富了起来。

    02

    写作应该设置排期

    为了避免不知道写什么,我的习作习惯里多了设置排期这一项。

    排期表多用于项目管理:一个项目开始前,项目经理就要综合所有信息,制作一份项目排期表,经过不断修正,最后所有人员的动作都要按照排期表走。

    排期表的作用在于:在这件事开始前,我们就已经知道所有任务的时间点和任务细项,当着手操做时,每个人都井井有条、按部就班的进行。

    我有幸做过项目管理,写作后,我也给自己设立了一份“排期表”,因为只给自己看,所以相对粗糙了点,但关键信息没落下。

    自媒体的写作方向瞬息万变,有可能我正在码字,三分钟后就出了一个热点,你说,你追还是不追?

    为了避免这种临时情况,所以我只设置一周的写作排期,周一到周日,哪天更新,更新什么,在什么平台分发一目了然。

    例如,我会在周末设置下周的排期表,比如周二更新公众号,更新什么内容、周三更新小红书,更新什么内容等。

    当然,有些自媒体人可以设置更长周期的排期,比如半月排期、月排期。在月末就把下月的自媒体排期设置出来,听起来也不错。

    03

    写作的赢家,是拥有个性的人

    知识付费火,是因为这是一个追逐知识的时代,但最终有写作梦想的人都会砸在付费课程上。

    因为写作新手缺少辨别的能力。

    如果我是一名新手,当我看到“四大模板、三个套路,教你写出10W+爆文”的标题时会很心动,因为这些正是我这个写作新手缺少的,而你又可以教给我的。

    可当我写作了三四年,发现所谓的写作课程不仅大同小异,而且是为写作小白准备的智商大礼。

    我刚开始写作时,有次买了一堂299的写作课程,目录大纲很吸引人,仿佛含辛茹苦整理的教学素材卖这个钱都亏了,这我能犹豫么?立刻支付,当时的念头是“虽然贵了点,但毕竟是个人投资,总比花在吃吃喝喝上好。”

    课程上完后,我感觉是有那么点启发,可没过多久,我在Kindle上读了一本书,不看不知道,一看很暴躁:这本书里的案例、观点甚至目录都和我299的付费课程一模一样,再一看作者,就是那位讲师,而这本书的售价,只要19.9。

    不是说付费课程都不好,现在我仍然保持着付费获取知识的习惯,付费是对知识的尊重。

    但是读的书多了,再看到付费课程,哪些值,哪些不值,心里自然多了分辨的能力。

    于新手来说,写作最大的困难是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

    因为通过写作赚钱的人多了,自己的心也变得浮躁,不愿意花三个小时看本书,但愿意花三个小时听5节课,好像同等时间内获取的知识会更多一样。

    上多了付费课程,举一反三、独立思考的能力就弱化了。

    但书籍,特别是经典的书籍,却是信息爆炸时代最强有力的武器,经典的书籍内容经过几十年的考验,并不会因为过时而失去价值,掌握了这些内容,就不会在泛滥的信息中随波逐流。

    看的书少,却总被付费课程吸引眼球,实在是亏。

    image

    付费课程质量参差不齐,我发现有些作者的文章也像大同小异的课程一样:毫无个人色彩和亮点可言。

    比如“想要写一个精彩的开头,就要先如何、再如何”,结果我发现作品中大部分的开写法都很类似,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文章也是同样相似。

    看的文章多了,几乎一眼就能看出来他们用的什么套路,套的什么模板,照这样发展下去,大家的写作恐怕难有进步。

    简单点来说,为了追求效果(涨粉、阅读量)而丧失了写作的初衷,就不是你在写作,而是写作把你局限住了。

    如今想在自媒体存活下去,就要学会做“被猎奇的人”。

    正是因为观点相似的作者太多、套路相近的文章太多,甚至连曾经吸引眼球的“标题党”太多,观众的口味渐渐乏了,想看见点儿“新鲜东西”。

    当然,每个人的口味不同,也不是要一味地追求小众,只是看见文风独特、排版新鲜的文章,我们还是会像发现宝藏一样产生想收藏的心理。

    他们的文章读起来就像在和活生生的人对话一样,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普通的文字传递出作者的思想,或深度,或有趣,总之引人入胜,让人产生得之幸矣的想法。

    如今的自媒体作者,再不写出符合自己调性的文章,就算现在侥幸存活终有一天也会被淘汰,而写作最终的胜者,就是那些富有个性,充满自我想法的人。

    欢喜始终认同一句话:文字从来就不是文字本身,文字反映的是它背后的人,反映的是人的思想和价值观。我坚信,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文字就是什么味道。

    ——END——
    一个优点热爱学习、有点热爱分享的人,有个公众号:东欢喜,写点对你有用的东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停更一月后,我总结出自媒体人必看的三点建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izup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