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下面再来看看对言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这里也有几个著名的故事。
一个讲的是孔融孔文举。就是孔融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孔融回答。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大踧踖。
孔融10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李元礼当时是著名的一位名士,又是高官。所以能见到他的都是俊才清称,当时名声很高的或者才学很高的一些人,以及自己家里的亲戚,才能够有机会和他见面。
十岁的孔融到了李膺家门口,直接就说我是你们家老爷的亲戚。这样就把他放进去和李膺见面了。见面以后,李膺问他: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他说。当年我的先人仲尼就是孔子,和你的先人伯阳就是老子。他们有师资之尊,他们俩有师生关系。根据记载,孔子曾经问道于老子,所以说他们有师生的关系。因此我和你那就是奕世多少代有这样的一种交情了。
因为这样的话,从一个10岁的孩子嘴里说出来,这确实让人惊奇的。陈韪迟到了,有人就把刚才孔融的话转述给陈韪听,陈韪说小时候很聪明,长大了也不一定怎么样。
孔融一听这个话应声回答,想来您小时候肯定是很聪明的。这是一句反唇相讥的话,所以弄得陈韪很尴尬。这段话其实就是表现孔融非常机敏快捷的反应,以及他组织语言的这样一种技巧。这是当事人对孔融的语言能力特别的钦佩,这个故事就流传开来,就被记下来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