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白夜行》
我看过的东野圭吾的书不多,老夫掐指一算,也不过六本而已。不知道东野迷心中的巅峰之作是哪一本。老夫认为,《白夜行》应该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
我们区域经理曾说,这本书他看了四五遍。我只看了一遍,我不敢说我看懂了,区域经理估计也不敢。
男生与女生的关系,除了爱情、友情、亲情,还有第四种吗?
有,小说中的男女关系像极了生物学的一种关系——互利共生。
不过仔细揣摩起来,难道默契甚好的两个人之间,一点都没有存在流露过真诚的情感吗?
人非木石,岂能无感。我还是不知道答案。
我大概只能说——倘若我是男主人公,我为她会流泪的。
十七《秘密》
这不是一本严格意义上的悬疑小说,却是一本我非常喜欢的文学小说。
倘若一个悬疑小说作家仅仅只能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的话,他就不是东野圭吾了。东野圭吾之所以是东野圭吾,因为他还具有另外一个能力——洞察力。
灵魂和身体互换。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比如《你的名字》便是类似的设定。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事情,还依旧陷入其中,无法自拔呢?
因为故事虽然是作者虚构的,感情却是无比纯粹与真实。
十八《香水》
这本伟大的《香水》作者是谁,我至今没记得过。
还好有度娘——作者是德国人,名字叫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百度百科照片上是一个眼神忧郁的老秃子。
《香水》的故事情节看起来十分诡谲惊悚。同名翻拍电影《香水》我也去看了一遍,当时的感觉简直就是丧心病狂。
一个具有嗅觉天赋的人,利用自己的特长制造出一种奇特的香水。这种香水是用处女的头发淬炼而成。为此,他杀害了很多无辜的少女。
小说结尾男主被通缉即将执行死刑之时,所有人都被这种奇特的香水所迷失,蜂拥到男主的身上,将男主的肉身撕裂。瞬间,世界一片混沌。
小说象征着什么呢。
难讲。
2006年,在推出论文集《在爱和死亡之间》之后,据传聚斯金德已经宣布退出文坛,彻底隐居。
十九《麦田里守望者》
这本书的是塞林格,我们店里的TOP100。
说一个从冯唐的散文看到的关于塞林格的故事。
夜里,寂寞空虚冷的内心无处安放,塞林格于是打了一个电话给一位仰慕已久的女明星,傲娇地说道,“喂!我是写《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塞林格。你今晚要和我睡觉吗?”
那位漂亮的女明星淡淡地说,“好,我马上就来。”
咳咳,其实,我对塞林格不感兴趣。且说说伟大的福克纳怎么评价这本书吧。
我现在想到的是我认为应列为最最好的那一部——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也许是因为这一部如此充分地显示了我打算要说的道理:一个青年人,不管持有什么古怪的主张,总有一天必须当一个成年人,他会比某些人聪明,会比大多数人更加敏感,他(他甚至都不是出于本能才这么称呼它的,因为他都不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本能)也许是因为上帝使他头脑里有这样的想法的,他爱成年人,希望成为大人的一员、人类的一员,他想参予到人群里去,但是失败了。在我看来,他的悲剧不在于,如他或许会想的那样,自己不够坚强、不够勇敢或是不值得被接受进人类。他的悲剧在于,当他企图进入人类时,人类根本就不在那里。他没有什么可以做的,除了在他那只倒置的玻璃杯里疯狂地、一本正经地乱飞,直到他或是放弃,或是自我毁灭在乱飞乱撞之中。读者自然会立刻想到哈克·芬,另外一个也很有自己主意的少年,但很快便成长为大人了。不过在芬的情况里,他所需奋斗的目标就是让自己的个头变得大一些,好在时间自会治好他的毛病的,到时候他会长得像他任何一个对手一样魁梧,即便这样,成年人世界能带给他的损害无非是蹭掉他鼻尖的一小块皮。人类,人这个种族,会接受他而且已经正在接受他,他唯一需要做的只是在这个环境里长大。
我本来是觉得此文篇幅有限,不便引用长篇大论的。可是,对于这本《麦田里的守望者》来说,我本来读完没有什么特别的感想。时隔两年以后,福克纳对此作品的解读让我彻底爱上了这本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伟大的福克纳已经评价剖析得如此清楚深刻了,我这个无名的秀才,恐怕没什么好说的了。
二十《蒙马特遗书》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到,有些人的性取向是同性。
遗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大都是抒发作者的哀伤之情。没有什么特别的文采,读得我心疼。
张国荣的眼神忧郁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看过电影《暹罗之恋》,总是想起两个男孩之间的真挚的感情。相比一些男女偶像剧的爱情,不知道凄美多少。
因为就像我搞文学,面临的很多不理解一样。我们不是渴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是渴望一份包容和爱。
我做过一段研究,我的看法是同性恋不是一种病。它是一种基因所决定的,而或后天改变的性取向的一种正常现象。
什么是病?对自己而或别人造成了伤害,那才是病。同性恋有造成伤害吗?
我们异样的眼光才是最大的伤害。
《蒙马特遗书》既然是遗书,我想没有什么可争论的了。唯有我们反思自己,社会才能进步,人类才能生存。这是一种伟大的牺牲。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