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早老师在群里就“男子毕业20年后拦路扇老师耳光”的新闻让同学们发表看法:
那最后一根稻草我的观点如下:
该老师当年对常某的所做所为无从考证。从社会环境及人之常情考虑,老师会观照那些“有关系”的学生,然而这并不能说明对那些没有‘’关系”的学生恶劣对待。老师都会喜爱学习刻苦成绩好的学生,也并不代表不喜欢成绩一般甚至差的学生。不过老师都会惩罚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影响他人学习的学生。至于惩罚的手段因人而异。常某将老师的惩罚归因于自己父母“没钱没权”,显然是错误归因。如果延伸分析,常某社会处境、家庭生活、人际关系都不会太顺畅,因为他遇事的外归因。
看了随后几位同学的观点,发现自己有些跑偏,重新梳理如下:
记忆是不准确的,是基于当下的建构。具体来说是个人信念、态度、经历都会造成记忆偏差。常某的“爆发”,一定是现实中有什么事情是那“最后一根稻草”。老师一直强调,一件事情不能孤立地看,它一定连着过去和未来。可以推断,这种“爆发”一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可怕的就是这种积累。问题不在于这最后一根稻草有多重,可怕的是之前已积累了太多的重量。这些积累有可能是工作不如意、人际冲突、婚姻危机等等,单独的每一件事,都不会导致常某的“爆发”,所以时隔“二十年”。可是叠加起来,后果就很严重了。
一个人处理事情的方式无不反映着他的心理健康水平。成年后的当街报复行为,说明二十年过去了,常某一直没有发展出建设性的、有积极意义的行为手段来平复当年的“伤害”。说明他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穿了,人有两种关系,与他人的、与自己的。一个心理健康水平处于儿童期的人,在成人的社会里,为人处事是不相协调的,所以与自己是拧巴的,与外界也是拧巴的。
就到这里,找不到更多的理论解释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