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寒假在微信群里参加了一次读书研修活动。有幸读到冯卫东老师的《让真学发生——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电子版的书籍。
本来想买一本纸质版的,考虑到运送时间,还是挑战一下阅读电子版的书给人的阅读感受。于是在观看了读书开幕仪式后,就在全国教师读书群里找到了河南老乡同是教八年级语文的王老师组成了书香队,进行了为期21天的读书打卡。没想到我竟用了16天读完此书,并做了36页的读书笔记。我觉得这是读教学类书籍最为认真的一次。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感悟有以下几点。
一让教才会真学。让学生做老师,让老师做学生。给学生搭建平台,学生会全力以赴的投入到学习中,这一点我很认同。放假前因为疫情,我们语文组两位老师没发到校上课。于是让这两个班的语文课代表参与进来,我们一起备课教研。四位同学在电脑前忙的不亦乐乎,查阅资料,整理课件,写自己讲课的设计,让我指导,一直忙到深夜。最后几位同学切身感受到当语文老师的不容易,背好一节语文课很难。 所以相信学生,让他们教,他们在体验中获得经验,才是真正的成长。
宅家上网课同样如此,教师适当隐退,把机会留给学生,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他们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当你看到学生运用屏幕共享清晰的给你讲解,其熟练程度并不逊色于老师,为什么非得要自己吃力不讨好呢?这是一种真学。谁教谁受益,这对学生的思维表达训练实在有益,学生讲老师适当的退隐,关键处点拨,这才是教师要发挥的作用。学生讲过这道题胜过他私下里练习十倍,甚至对这种题型会终身难忘。在我们两个班,数学老师请病假,我领着两个班的学生。上了两节数学课,第一节学生利用手头的导学案自主学习,把不会的问题抛出。在规定时间内先把学生自己会的题目完成,有专门人员记录人数,然后两个班展开PK。这节课大部分是学生自己练习,班内交流,时间过得很快。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安排下节课的学习内容。基训上的三道难题下节课分解。下一节课当一位同学把做题思路一一讲解之后,我听的有点懵。于是在这个学生讲完之后向这小老师发问:“小冯老师解题思路清晰,语言表达流畅自然,写一步讲一步,步步为营解得此题结果。那还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呢?”这是在互换角色后作为听讲过程中我的一点灵感。也可能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旁敲侧击,马上有同学回答有,于是“小庞老师”讲出了她的简便解法。在这道题的关键处叫停,让学生思考15秒,明白此解法比比彼解法的简便运算的妙招。隔着屏幕,从大家的互动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在认真听,而且听的明白,听的用心,这些都是让教的很好的例子。学生搭建平台,让学生做老师教,让老师做学生学。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师生角色互换,才能真正的发挥教学相长是一种别样的教学快乐与收获。
二是学会倾听。让课堂节奏缓一缓,凡事不要急着下结论。反思一节作文评讲课。我无比流畅地念了宇哲同学的作文《奋斗的价值》。文章写得很认真,从工整的字体上可以看出。读完之后同学们给我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却一脸严肃制止了他们,并且非常武断的下了结论:“这篇文章写得真好吗?还是因为我读的很用情?” 这堂课已经结束,但我那当即立断的铿锵语势还在脑海里,久久挥之不去。为什么学生会情不自禁的鼓掌?仅仅是因为我的朗读富有感染力吗?对于作者来说,这篇文章是他很用心写的,并且独自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等我批阅的。可见学生是带着渴望的心情想获得我的评价。可我却在课堂上操之过急,用力过猛,很可能就此粉碎了一个学生的文学和写作的梦想。此刻我愧怍不已。如果当时我慢下来,让学生先说一说掌声来自哪里,至少会有真诚的师生对话和课堂上的真知灼见。
学会倾听,还要面向全体,依生而教。现实生活节奏快,我们上课有时也是急匆匆的完成自己设计的目标。自己设计的目标过难,学生无从下手。有时是学生已会,自己还在浪费时间去讲。依材而教?还是依生而教?这是一个重要的思想根基,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领者和组织者。重要的点还需要精讲示范。依据学生的学情确定学习目标,完全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情况。重视课堂生成,不追求完美,只求学习真实发生。不偏听,不错听,不假听,不漏听。更多从学生立场和心理出发,更多的倾听。这也包括弱势群体,面向全体学生,不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存在。(这一点很难做到,但我们要努力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聆听他们的疑惑,对他们的回答要做出正确用心的回应,不能简单的点赞或鼓掌。这就要训练我们的倾听能力。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这对每一位老师都是巨大的挑战。
三阅读和写作。“写作是最好的学习”,“写作是阅读下的蛋。”这是普通老师向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边读边写,边学边写。 记日常生活所得,日积月累,在文字中沉淀,在阅读中升华。
总之这本书是冯老师以自身成长为例,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作用。作为老师,学习力即成长力,在阅读专业书籍中反思自身教学,优化自己的课堂,让学习真正有趣地发生。在优秀老师的影响下,在课堂实践中自身不断成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