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大家交流一些产能和排产的事儿,一说如何提高产能,大家必说先识别瓶颈工序,然后再进行改善,进而提高整体产出水平。一提到精益拉动,大家必提到哪里是定拍工序。甚至还有不少人就误认为在拉动中的定拍工序就应该是瓶颈工序,其实,他们之间毛关系也没有。
先说说他们的出发点和动机的不同:
1.瓶颈工序是基于整体有效产出最大化进行管理,我们通常会从影响整体产出的视角,识别出瓶颈,然后通过三种办法提高瓶颈的产出:
a.充分利用瓶颈,比方说开机7天24小时,人休息机器不休息等
b.尽量迁就瓶颈,比方说把物料放到机台旁边,能让别人干的活儿,尽量别来麻烦瓶颈。
c.适量减压瓶颈,这里主要有两种可能,运用其他的routine,绕过瓶颈。或者将瓶颈外包,只要能保证整体效益即可,且不可只盯着瓶颈工序本身来核算自制和外包谁更经济,这其实是一个轻资产快速产能扩展的模式。有可能是在瓶颈工序外包上多花一毛。而让你多赚一块。何乐而不为呢?但是还是有人坚守肥水不流外人田,死守瓶颈,誓不外包。导致蛋糕永远做不大。小小的蛋糕,都是你的,又能怎样?
瓶颈法还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基于产能的充分利用,来比较得出谁是瓶颈,这里就是相当于垂直排产法,充分利用了差能,而忽视了客户服务, 这就相当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排产方式一样,好像是在往一排的瓶子扔豆子,只要目标是把每个瓶子都装满,别让任何一台设备闲着,是大部分中小企业追求的目标。片面追求产能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为什么好多企业单看每台设备,确实很忙,电费没少付,甚至还向员工付了不少加班工资,但是客户交付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改善,加班生产了一大批在制品。活活儿地被库存拖死。
拉动中的定拍工序的主要目的是和客户的需求节拍步调一致,保证刚好满足客户需求,不多生产,不少生产。不提前生产,也不延后生产。设定定拍工序的主要原则就是从成品向上游移动,能流动的地方就尽量流动,到不能继续流动的地方,就是定拍工序,这样就能保证最少的信息传递。很多人追求拉动,然后拉动是一种理想状态,能拉动就尽量拉动,其实拉动是不能流动的一种无奈之举。
还有一种原因就是为什么不能用瓶颈工序作为瓶颈工序就是我们知道在任何一个有持续改进的公司,瓶颈是动态的,除非对瓶颈坐视不管,听之任之。而我们的定拍工序不能总是变。
有时候,供应商一做不出来,就会给采购留下一一种错误的印象,就是该工序是瓶颈工序,要想改善,必须增添设备等等,且慢,大部分时候,我们约别人,别人说没空,不是应为他太忙,而是因为你对他来说,不够重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