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3

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3

作者: 蓝天白云XM | 来源:发表于2023-02-15 16:57 被阅读0次

    第三章 回归自然养育

    1,启蒙教育要做的两件事

    一个无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来到世上,在平均25000天的人生中,必须在最初最弱的1000多天中,完成从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飞跃。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飞跃,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飞跃。一个人将来站立在什么位置和高度,固然和他成年后的努力及机遇有关,但基础却是在童年打下的,这就是启蒙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启蒙教育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影响深远。黄金期在三岁前,之后的十多年时间也是关键期。从出生到进入青春期都可以称作启蒙教育阶段,这个时期的孩子有极强的可塑性,教育在这一阶段最能表现它的影响力。

    这种影响力从前往后逐渐递减,所以这项工作越是做的早,越是做得好,真正的一寸光阴一寸金。

    启蒙教育主要有两个方面:智力启蒙、情感启蒙。

    智力启蒙的第一要诀是语言输入。

    因为人是用语言来思维的,语言的清晰度和思维清晰度完全呈正相关。落实到具体的操作上,其实非常简单,不外乎就是多和孩子说话,尽早带着孩子进入阅读和背诵。

    这项工作要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去做。

    婴幼儿和成人的语言交流有两种功能,一是刺激大脑发育,二是刺激心理发育。

    要注意的是,和孩子说话的目的是交流,所以不要过分刻意,以免变成唠叨和噪音。另外要注意的是,不要过分使用吃饭饭、睡觉觉之类的叠声词。

    同时注意口气的平和,避免语气表情上的夸张,不要动不动就拖长音且高八度的说“是吗?”“真棒啊!”

    情感启蒙的第一要诀是多和孩子接触。

    这很好理解,无非是父母要尽可能多的和孩子相处,在相处中要多抱抱孩子,多抚摸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皮肤饥饿。父母温暖的怀抱是智力发育的东风,是情感发育的沃土,也是肌体发育的营养品。

    美国电视机大普及时代到来后,紧接着出现“自闭症”大流行,究其原因,电视保姆“功不可没”。电视虽然也说话,也有一定的知识内容,且能让孩子安静的坐着,但它跟孩子之间不存在语言互动,孩子只是被动接受,没有任何交流。电视也没有体温,不会向孩子传达任何感情。所以电视机前长大的孩子智力不会太出色,心里也容易出问题。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对几千个家庭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儿童的智力发展和母亲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有巨大的依存关系。尤其在三岁前,如果母亲和孩子交流的少,交流内容简单,孩子是在情感和智力活动都比较贫乏的状态中长大,那么孩子的智商就会偏低,行为也容易出现偏差。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是发展其智力,让其智力不单以加法增长,而是以乘法递增的最好、最简单的办法。

    从孩子一两岁开始,就可以尝试帮孩子建立语言和文字间的联系。尽早认字并进入阅读,这对儿童早慧作用十分明显。

    电子时代信息太多,吸引孩子的东西也太多,如果孩子基础识字任务完成得太晚,阅读兴趣没有在早期建立,很可能孩子会一直停留在不爱阅读、浅阅读的水平上。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培养起了阅读兴趣,长大后博览群书,那么父母对孩子的智力启蒙就不仅是合格,而是令人羡慕了。

    关于识字,3000汉字要学五六年的教学模式非常落后,它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现在资讯这么发达,家长们几乎都识字,如果方法得当,孩子完全可以在学龄前不知不觉的轻松完成基础识字任务。

    这方法在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陈述,在这里再次强调,千万不要用笨方法教孩子识字,否则会提前败坏孩子的识字和阅读兴趣。

    在选择图书方面:

    第一,内容大致从简到难、由浅入深,难度逐渐递进。但也不要过分考虑几岁的读什么,年龄和阅读内容没有严格的对应,

    第二,尽可能内容广泛,尊重孩子的兴趣。不妨多买几种,总会发现孩子喜欢哪些不喜欢哪些。注意,不管一次买多少,不要一下全推到孩子面前,每次只拿出一两本儿即可,适当制造短缺感。

    第三。最好不选择同时有几种文字的。不要在阅读之上附加学拼音、学英语的功能,那样会破坏阅读的乐趣。

    尤其是拼音,其实是非常容易学习的一种东西,因为它是为文字服务的,抽象符号本身毫无意义,所以并不适合太小的孩子学习。

    我一直反对用卡片来教孩子识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里不能有简单的挂图或卡片。其实挂图和卡片内容简单,色彩艳丽,孩子往往也喜欢。

    这里强调的是,只把这些东西当简单的玩具即可,不要当成学习工具,它承载不起教孩子的认字重任。

    文字不能孤零零地记忆,也最好不要只使用一种载体。散碎的文字,在不同的地方看到了,顺口读给孩子,比如包装盒上的字、街上的店铺名等,它们和卡片上的“鸡”或“苹果”一样,随时随地的读一下,让孩子在不同的地方看到这些字,经过不断重复,他很自然的就记住了。

    语言输入,背诵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是一种能量储备。

    应该让孩子尽早进行母语经典背诵,把经典语言文化早早放进如白纸一样纯洁的大脑中,这些东西迟早会转化为孩子内在的文化财富。

    童年是记忆的黄金期,抓住这个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母语经典作品,既是一种智力教育,也是一种人格培养。

    建议幼儿最好先背诵诗歌,因为人类最早的艺术形式就是诗歌,诗歌是和童年最接近的文学形式,它文字精美,平仄押韵,朗朗上口,很容易被孩子喜欢。

    并且它比较短,容易记忆。如果一开始就让孩子背《三字经》或《论语》,恐怕会让孩子感觉为难,影响性趣。

    记忆力也是用进废退,儿童时期的背诵不但记得牢,背诵对记忆力本身也是一种训练。很多人记忆力不佳,这和他们早期缺少相关训练有关。

    关于幼儿诗歌背诵,我的另一本书中有专门论述,在这里补充三点。

    第一,这项工作可以做得更早一些,从孩子几个月就可以开始。

    不要在意孩子理解不理解,这是一种潜移默化,记住没记住并不重要。

    第二,不要操之过急,目的性不要太强,对背诵应该有游戏心态,不要计较孩子花多长时间背会一首诗,也不要在意他背会又忘了,这些都正常。当做游戏经常做,反复做,慢慢就记得多记得牢了。

    第三,经常在某个固定时刻或固定场合下背诵,让孩子慢慢养成一种习惯。

    孩子成长是个比较长的过程,一切教育行为切忌操之过急,底线是不要让孩子感觉厌烦。一直有意识地做,但要做得随意些。

    智力启蒙的分支还有数理启蒙、艺术启蒙等,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最好在愉快的游戏中进行。

    圆圆小时候,我们和她玩儿“开小卖部”的游戏,锻炼她的数学计算能力。

    在早期教育中,还应该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爱运动的习惯。

    就像运动可以促进肌肉骨骼生长一样,运动也可以促进大脑新细胞的生长,促进智力发育。这方面兴趣的培养和其他兴趣的培养一样,要注意这几个方面:家长的表率做的如何,家庭生活中是否有这样的内容,是游戏还是任务,孩子从中感受到的是快乐还是压力。

    可能会有读者注意到,在上面的陈述中,我总是强调,不管做什么,都要让孩子感觉愉快。这其实是涉及智力启蒙非常重要又常常被人忽略的一个方面:情绪。

    心理学研究已证实,长期不快乐和压抑,会导致一些原本天赋很好的孩子越来越笨,“在糟糕的情绪下,我们的思维也更抑郁”。

    上面主要谈启蒙教育应该做些什么,下面简单谈谈要防止进入哪些误区。

    首先,不要轻易把启蒙教育委托给早教机构。

    其次,不要把启蒙教育和“提前学习”混为一谈。

    否则会导致走两个极端:早早逼孩子学习功课,令孩子厌学和大脑迟钝;或什么也不让孩子学习,误失启蒙教育的良机。

    “孩子的大脑发展最适合的地方是温馨的家庭,最佳的营养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这些条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补习班或才艺班,他的大脑都会健全的发展。

    2,“隔代抚养”隔开生命间的联结

    亲密母子关系是亲密父子关系的前提,孩子与父母间亲子关系的质量,又决定了孩子未来和整个世界的相处质量。父母是否愿意和自己的孩子相处,在孩子的生活中扮演主角、配角还是客串,这在当下只是形式和数量上的差异,最终却是一个孩子生命质量的差异。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过:所谓母亲的技巧,我们指的是她和孩子合作的能力,以及她使孩子和她合作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无法用教条来传授的,每天都会产生新的情境,其中有很多地方都需要应用她对孩子的领悟和了解。她只有真正对孩子有兴趣,而且一心一意要赢取他的情感,并保护他的利益时,才会有这种技巧。

    能有老人帮忙带孩子是一种幸运。坚持“隔代帮忙”而不是“隔代抚养”其实也很简单,孩子只要基本上天天能见到父母,经常有和父母亲密接触的机会,这就可以。父母和孩子每天相处一小时,孩子获得的滋养就够正常成长了。

    3,“寄宿制”是个坏制

    我认为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当然,这种否定程度是随年龄增长而递减的。幼儿园和小学最不该寄宿,初中也不该,孩子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制对他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要不要寄宿,需综合各种条件来考虑,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

    孩子刚出生时只是个“小动物”,是个纯粹的自然人,要成为一个社会人,必须依循成长秩序渐次展开,宛如一粒种子必须生根、发芽、开花、结果的过程成长一样。

    孩子首先要获得温饱、安全感、爱和亲情等这些自然需求,然后才能发展出更高一级的自律、合作、利他等意识和能力。家庭的温暖,尤其母爱,是一个儿童成长必不可少的心理营养品。

    许多父母不能够很好的理解孩子,不能很好地与孩子沟通,这与他们在孩子小时候和孩子相处机会少,建立的感情联结比较稀疏有关。

    我曾在一本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说的非常好:孩子过早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会对其心灵造成一生难以弥补的创伤。这创伤程度等同于成年人失去亲人时所经历的哀痛。

    寄宿制幼儿园非但不能让孩子更好地学会和他人相处,学会自立,反而更削弱了孩子在这些方面的潜能。当一个孩子在亲情体验方面非常欠缺时,他只能出于紧张更多地索取爱,而不是学会施爱于人于他人;当他在幼儿园或学校统一管理下,只知道服从,他只能学会自我压抑,失去个性,而不能学会合作与体谅。

    4,幼儿园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师

    幼儿园教师是孩子社会化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关系重大者,对孩子的影响非常深刻。所以,当我们考量一所幼儿园或学校好不好时,不要看它是“市重点”还是“省级示范”,而是重点考察它的教师如何。

    要看一个教师如何,也不是看她的学历或获奖次数,而是她是否真心尊重孩子,是否真的爱孩子。这一点很好考证,看孩子们喜不是不是喜欢她。

    还有一种情况是,孩子平时喜欢上幼儿园,突然有一天或者几天表现出心事重重,强烈的拒绝去幼儿园,又说不出什么理由。这种情况肯定事出有因,往往是由孩子和老师或同学间发生了某种不愉快,有一个困难需要孩子去面对,家长一定要了解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办法帮他解决,而不要生硬粗暴的对待孩子的“无理要求”。

    教师是决定学生喜欢不喜欢学校的最重要因素,幼儿园更是如此。老师千万不要以为幼儿园的孩子还小,不懂事,随便想批评就批评,其实孩子越小越脸皮薄,所以幼儿园的孩子更需要老师呵护好面子。

    并不是说老师不能指出孩子的错误,而是要讲究一下教育艺术,处理方式既不能损害孩子的面子,又能达到让孩子改正缺点的目的,这才叫教育。

    当然,我相信绝大多数幼儿园教师都是善良的,她们偶然的言行不当,只是出于专业知识的欠缺或专业经验的不足,家长发现问题后,如果能友好的跟老师沟通,善意的提醒老师的问题,老师一般情况下都愿意改正。

    教师和家长、教师和孩子的关系是否融洽,对孩子影响深刻。教师和家长都应该为增进彼此的关系而努力。

    从家长方面来说,既不要对老师盲目信任,又不要对老师苛刻和挑剔。老师都是普通人,在管理孩子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小问题。遇到了这些问题,家长要本着解决问题的态度去跟老师交流,而不要怀着闹别扭的心态去找老师算账。

    幼儿园教师作为社会人,并不是强势群体,她们自身也需要成长,需要善意的对待。如果家长总以善意的眼光来看待她们,则可激发她们更多地表达爱与善。

    当然,家长不能期望幼儿园老师都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有个别老师,尽管家长给出的是善意的建议,仍然可能心生不满,进而有可能给孩子冷暴力。

    这样的话,只能带孩子一走了之,换一家幼儿园是最好的。

    我猜测,有的家长看到这里可能会说,换幼儿园哪里是想换就可以,现在想择到一个好的幼儿园多么难,这个幼儿园还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进来的。

    我想说的是,在幼儿园的一切设施和条件中,没有比教师更重要的条件。当“最重要的条件”非常糟糕时,其他的一切条件都变得不重要了。

    硬件设施有多好,门口的金字招牌有多炫,这些其实影响不了孩子,孩子甚至都感觉不到。幼儿园真正对孩子产生优质影响力的,是融洽的师生关系。

    幼儿园教师最核心的能力,不是她的学识、才艺等可见、可量化的东西,而是她爱的能力,即她发自内心的善良和对孩子们的尊重。

    5,孩子入园前的心理准备

    每个即将入园或刚刚入园的孩子都要面临两个问题,一是克服焦虑,二是适应规则。

    帮孩子跨过这两个坎儿,就是帮孩子做好了入园的心理准备,这需要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首先是唤起孩子对幼儿园的向往

    有一位家长,她利用人们“得不到的就是最好的”这个心理,在孩子上幼儿园半年前,就开始有意无意的带孩子去幼儿园外面“窥探”。孩子非常羡慕里面的滑梯等各种娱乐设施,但是妈妈告诉孩子,现在还不能进去,等到九月份才可以去。

    当然,这件事要作得有分寸。

    有的家长为了吸引孩子进幼儿园,提前把幼儿园说得天花乱坠。如,幼儿园有很多玩具,有很多好吃的,老师像妈妈一样带孩子……进幼儿园后,发现不是家长讲的那个样子。一方面会因失望而不愿去幼儿园,另一方面不再信任家长,以后再讲多少去幼儿园的道理都没用了,这是应该注意的。

    其次是在训练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上,宜不动声色,不易张扬。

    不少家长自从给孩子在幼儿园报名后,总是习惯性的把一切事情都跟幼儿园联系起来,睡觉时说“按时上床睡觉,上幼儿园就不能这样睡得太晚了”。吃饭时,“不能剩饭,到幼儿园剩饭的话就要挨老师批评”。

    目的太张扬,反倒坏事,这些话会给孩子不良暗示,让他觉得幼儿园就是个限制和管束自己的地方。

    在孩子入园前应教会他遵守规则,尽量让孩子学会自己大小便、吃饭、穿鞋子等,但训练最好做得不动声色,不要让孩子意识到你在训练他,一旦意识到,会引起孩子对事情本身的抵触,同时也会增加孩子对幼儿园的恐惧感。

    最好的训练是什么?是家长平时就不包办。

    尤其到孩子快要上幼儿园时,家长更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自己去做事,把各种练习自理的机会留给孩子。

    还以吃饭为例,孩子一岁以后,就应该让他自己吃饭。到孩子即将入园时,家长一定要不动声色地从孩子的吃饭中撤出,既不要强迫孩子吃饭,也不要给孩子喂饭。

    到吃饭时,大家各自吃各自的,不要在意孩子如何吃,吃多少,不要把吃饭这件事时时至于家长的关照之下。

    一定要给孩子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练习和适应。只要孩子哪天做得好,就及时表扬,强化一下;做的不好,也不批评,装作没看见。

    依孩子的天性,其实都是愿意自己吃饭的,当他发现家长总是忙得没时间喂他吃饭,也没在意她吃的如何时,他就不会再有依赖思想,自己吃饭的兴趣和能力开始生长了。

    各种生活技能训练的道理都大同小异,基本原则是:在一切训练中,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定力,不要一着急就去包办,还一边包办一边抱怨孩子。否则,除了降低孩子自己做事的兴趣,降低他的自信,别的没一点好处。

    第三是家长自己要克服和孩子的分离焦虑。

    要孩子不害怕去幼儿园,很多时候不是去给孩子做工作,而是要解决家长自己的焦虑情绪。

    孩子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甚至是痛苦,面对这些问题,家长应首先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而不是无克制的释放自己的情绪。

    第四,不要采用任何以毒攻毒的方式。

    儿童成长中,总会有一个又一个困难出现在他们面前,家长应客观陈述这些事情的真相,不夸张困难和痛苦,也不过分美化客观事实,更不能采用欺瞒的方式。要尽量实事求是地引导孩子坦然面对,这样才能培养他们接受困难、适应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教孩子学会适应规则。

    所谓的“适应”问题,就是要孩子学会服从幼儿园的统一安排和各种规则。

    我当然反对幼儿园给孩子们制定太多规则,但适当的规则肯定是需要的,也是必须要孩子学会遵守的。所以上幼儿园第一步是要让孩子认识“规则”,遵守规则。

    在这个问题上,我先说一下自己的经验。

    确定好送女儿圆圆到哪家幼儿园后,我就带着她到幼儿园先看了一次,站在幼儿园的栅栏外,看着里面的孩子们排队做操或玩耍。

    我另选了一个日子,和幼儿园老师沟通好后,带着圆圆走进幼儿园,让她认识了一下里面的生活。

    简单参观过后,我们就出来了。回家的路上,我对圆圆说:“宝贝,你说入园后,你应该听老师的话去睡呢,还是像在家里一样说我不想睡?”圆圆想想,说“去睡觉”。我亲亲她的小脸蛋儿说:嗯,宝贝说的对!

    事后我发现,这个“预防针”打得特别有用。

    平时圆圆在家是不喜欢睡午觉的,我不管她,困了就睡,不困就不睡,只是我自己经常辛苦些,中午要陪着她玩儿。假设我不是这样领着她“身临其境”,只是在家里口头给她讲幼儿园必须要午睡,必须听老师的,甚至强制她睡午觉,可能正是在强化她不睡午觉的习惯。

    一个小孩子,只要内心没有逆反,躺下了,用不了多长时间会睡着的。事实证明,圆圆上幼儿园后,午睡确实从来没成为一个问题。

    通过参观及生活中的强化,我让圆圆知道幼儿园是有“规则”的,更让她看到了规则之美。这样,她接下来面对一些必要的约束,就会从容得多。儿童的适应力其实很强,只要这个“规则”在正常范围,不伤及他们的天性,孩子都能很快适应,并愿意遵守。

    培养儿童规则意识要注意的三点是:

    第一,体验中一定要用“问”来启发孩子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以“讲”来说明和灌输。两种方式,效果大不一样。

    比如带着孩子排队时,问孩子,大家都这样排队好,还是不排队拥挤好。再问孩子,如果大家都排队,可有的人不排队乱插队好不好。

    家长除了多留心,在生活中多发现此类教育契机,还要注意的是,问话要在幼儿理解的范围内。如果感觉孩子不理解,适当解释,努力让孩子明白为什么。

    第二,通过“角色代入”的游戏让孩子体验“听话”的好处。

    “角色代入”是非常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能让孩子很快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也能练习应该如何做。

    第三,在向孩子灌输规则意识时,切忌采用吓唬的方式。

    总之,要孩子学会守规则,就必须让孩子看到规则之美,并和孩子的理解力接轨,不能让规则以狱卒或魔鬼的样子出现。

    6,如何解决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问题

    正常情况下,儿童对儿童是非常感兴趣的,特别是幼儿之间,他们有独属的交流系统,别人听不懂,这种交流能给幼儿带来极大的愉悦感,非常有利于身心发育。

    所以我们首先应该相信,孩子原本是愿意上幼儿园的。这个心理前提非常重要,可以影响到家长的很多言行,并给孩子很多正面暗示。

    但事实是,现在有很多孩子不愿意上幼儿园,持续不断的反抗上幼儿园。这种情况不正常,背后一定有问题。要么幼儿园的管理本身有问题,要么家长无意间给孩子灌输了恐惧情绪,造成孩子对幼儿园的排斥。

    此文从家庭的角度,谈谈如何让孩子喜欢去幼儿园。

    第一,以轻松愉快的态度回应孩子的脆弱。

    孩子初上幼儿园都难免哭闹,此时特别需要家长拿捏好自己的态度,既要关怀孩子,又不能纵容孩子的脆弱。

    小孩子最会察言观色,在某些关键时刻,只要家长流露一点软弱,他立即会把握住,并在以后加以利用。所以,要想培养孩子乐观面对困难的态度,家长的态度首先要乐观,不能无意识的去渲染困难,避免放大孩子的负面情绪。

    圆圆哇地在我背后大哭起来,我的心一下被揪住,很疼,真想返回去抱抱她,给她擦擦眼泪,但还是忍住了。只是停下来,回过头,笑着跟她挥挥手,仍然口气轻轻的说,“不要哭了,跟老师进去吧,再见宝贝。妈妈下班了来接你!”转身走了。圆圆还在背后大声哭,我的眼泪流下来,克制着没再回回头。

    第二,关于幼儿园的一切言行都要正面。

    幼儿园生活有很多细节,无论在哪个细节上,都应该和孩子进行正面交流,避免负面言行和不良暗示。

    遇到早上孩子不愿出门,家长要想办法吸引孩子去幼儿园,或进行正面暗示。比如“我家宝贝不喜欢迟到,总愿意按时去幼儿园,是不是?”或“昨天圆圆比你去的早,今天我们争取比圆圆去的早,好不好?”

    傍晚接孩子时,家长们在回家路上多半会问孩子一些问题。这方面的建议是,可以问一些具体的、容易回答的问题,比如今天做了什么游戏,中午吃了什么饭,今天和哪个小朋友玩儿的时间最长等。

    不要问空泛的、负面的或和评价有关的问题,例如,“今天乖不乖,表现好不好?”“有人欺负你吗?”或“今天老师表扬你没?”

    家长问什么也是一种引导,前一类问题只需要简单的回忆,孩子进行客观陈述即可,不会给孩子压力,后一类问题其实孩子很难回答,并且指向评价,是一种庸俗引导,会让孩子患得患失,增加上幼儿园的压力。

    当然,如果孩子主动跟家长说今天老师表扬我了或批评我了,家长要真诚以对,正常表示高兴,分享孩子的自豪,或语气平和地问问为什么,想办法化解孩子的心结。

    孩子在幼儿园遇到的最大的负面问题就是挨老师批评或和小朋友闹意见。对这两类问题的解决,特别考验家长,总的原则就是要用建设性的态度去解决,努力协调孩子和老师和其他小朋友的关系,而不是遇点事情就要理论个是非曲直,或有点冲突就要一争高低。

    第三,不要把上幼儿园这件事搞成“任务”。

    有的家长一旦开始送孩子去幼儿园,就风雨无阻的坚持天天送,唯恐一天不送,就会把孩子惯坏了,这种担心大可不必。

    家长和孩子相处从来不“拧”,孩子就能形成很好的理解力与自制力,变得“懂事”。

    如果成人从不信任孩子的理性,认为孩子不懂事,需要被强行控制,那孩子往往会以“不懂事”的行为,来证明家长的防范是有必要的。这真是个微妙的问题,悟到了,就是海阔天空。

    7,关于选择幼儿园的几点建议

    第一。好幼儿园是一个玩耍的场所,而不是上学的场所。

    第二,好幼儿园一定有好做派,好做派是从招生开始让人感觉到的。

    第三,在安全的前提下,规则越少越自由的幼儿园越好。

    在安全的底线上,如果一定要为各种选择信息排序,依重要性,大致顺序是这样的:孩子快乐,愿意去幼儿园;老师素质良好,对孩子和蔼耐心;离家近,方便接送;硬件条件好,教具和图书丰富;名气较大,获得荣誉多。

    这个排序体现的是摒弃虚荣和急功近利,儿童利益最大化的教育价值观。在具体生活中,需家长根据不同情况综合权衡后做出判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摘自《最美的教育最简单》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ku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