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有朋友在群里晒出了他女儿的大学录取通知书,美国东北大学。他故作低调却忍不住的表示谦虚:“还行吧,丫头。”
看着微信里那个阳光明媚的女孩,我想起这个孩子的初中时光。
朋友是个成功的商人,教育孩子不遗余力。初中的时候给孩子找了市里最好的学校,这所学校也已严格和作业多而闻名。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市里最好的学校,学生生源也非常好,主要来自市直机关,所以竞争一直很激烈。
这个孩子很不适应这种激烈的竞争,也不喜欢繁重的作业,每天的上学都是一番鸡飞狗跳。半年之后,女孩干脆辍学在家,再也不肯去上学。朋友又托关系把孩子送到乡下比较宽松的学校里去,过了一段时间,孩子还是不肯再去学校。
那一段时间,朋友做什么也没有心情,心情极其低落。后来决定送孩子出国,不过看看孩子那种状态,我们都觉着也不是一个好办法。朋友和孩子谈了谈,没想到,那个任性的萎靡的小姑娘就自己收拾好了行李箱,独自去北京学语言去了。再后来,就去了美国。
那么小的一个小姑娘,不过十五六岁的年纪,去大洋彼岸求学,竟然也坚持下来,而且大学也考的很好。
如果朋友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孩子怎么可能去国外求学啊。对于朋友来说,他的童年少年都是在农村度过,初来城市打拼,终于拼到中产阶级,他绝对不愿意他的后代低于这个阶层。
我想现在大多数中层阶级焦虑的问题,怕也是和这个朋友的心理是一致的。
我不知道阶层是不是已经固化,我只知道对于大多数平民百姓来说,要高于父母所处的阶层,主要的通道之一就是通过刻苦学习。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在衣食无忧的年代,在手机电脑普及的年代,根本不能体会父母的焦虑和将来生活的艰辛。他们在这个年龄阶段,各方面的原因往往让他们叛逆,逃学,沉迷于游戏世界而荒废学业,进而荒废前途,只能囿于父母的阶层中。
毋庸置疑,目前的教育形式还是传统的。但也正是这传统的高考,让大多数普通老百姓的孩子有公平的机会跳出父母的阶层,转向更高一层的阶层。自然,这是很功利的说法,但这未尝不是现实啊。
这篇文章并不是赞叹国外的教育制度更好,只是举例说明家庭的教育选择。如果家庭经济条件优渥,可以为孩子选择更多的路。发展特长,就读适合孩子的私立,或者出国留学……而家庭经济一般的甚至举债度日的,那叛逆的孩子从教育上脱离这个阶层的机会就很渺茫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