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题目,有人说,这不是一句废话吗?除非你现在就是二十岁,不然人只要相差一岁就会有所不同。俗话说,一岁年纪一岁人,多活一年,不仅身体会有所变化,而且人的认知、看法都会发生变化。但我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有些人即使到了五十、六十甚至七十,他(她)都和二十岁时没什么两样。
是什么没变化,脾气秉性。脾气和秉性都是指性情,由生下来的先天条件决定,但是都可以随着时间、处境、阅历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如果一个人五六十岁的脾气秉性和二十岁毫无差别,不能说他白活了,只能说他没活明白。为什么?因为他们没有长大,不是身体没有长大,而是心智没有长大,就像《论语》里说的小人。小人这个词在今天是很严重的一个贬义词,是骂人的词。如果他们的脾气秉性永远停留在二十岁的阶段,我称他们为“小人”也无可厚非。但我们不能骂人,姑且称他们为“快乐人”吧!
别人可能呛我一句说,这么说,你自己肯定活得很明白了吧?当然没有,可是我到了五十岁,已经慢慢懂得与人友善,与世界友善;慢慢懂得谦让,懂得处处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我还找回了曾经的诚实与朴素,我还学会了怎样修炼自己的品德……总之,一句话,现在的我与二十岁的我完全不是一个人了。
为什么称那些人为“快乐人”?我们分析一下,二十岁应该是个不太成熟的年纪,无论是说话行事,还是对世界的看法都略显幼稚。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学习各种知识的积累,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向着一个更好的阶段迈进。在这个过程中,脾气得以收敛,秉性得以改善,不说道德修养有多高,至少比以前更让人接受一些。然而就有那么一些人,脾气没有改,秉性没有改,二十岁什么模样,几十年后,还是那个模样。他们不约束自己,不反省自己,不提升自己,我行我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副乐天派的样子,所以称他们为“快乐人”。
他们是快乐的,因为他们不知道有一个更好的自己在远处看着他们,他们不需要进步,不需要改善,不需要提升,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知道做利他的事,从不给他人温暖。自以为是地认为目前的自己就是最好的自己,任何的改善都是徒劳和无益的。
我想到孔子说过一句话,他说:“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22》)意思是说年轻人是值得敬重的,他们将来完全可能超过我们。不过,到了四十岁或五十岁还没有什么好的名望,也就不值得敬重了。为什么人到了四十、五十还没有名望就不值得敬重了?因为他们从二十岁到四五十岁没有真正改善自己,没有提升自己,这样的人即使再过几十年,他们也不会有大的改变,所以也就不值得敬重了。
我又想到一个人,在《论语·宪问26》篇,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使者出。子曰:“使乎!使乎!”是讲蘧伯玉先生是个想要减少过错却还没有办法做到的人。所以后来《淮南子·原道篇》说:“蘧伯玉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意思即蘧伯玉在五十岁的时候能知道他以前四十九年的过失,讲他善于改过。善于改过的人每一天都在改变,都在进步,都在提升,可以说他活明白了,知道生命的意义了,了解人生的道理了。
有的人不断改过,不断提升,给人感觉是一团和气,让人感到舒服。而有的人,十年前是那样,十年后也是那样,几十年后仍然是那样,一说话,一行事就让人不舒服。不改变的人他们没有认识到人生的价值,没有认识到生命的意义。
人生的道理从人生经验来,也可以从学习前世圣贤留下典籍著作中来。人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很短的一程,最长不过百年。而且前十年还是懵懵懂懂,后十年还是老眼昏花,算下来只有短短几十年时间。如果人生不作改变,生命只是匆匆一瞬,转眼烟消云散。身体消失了,其它也随着身体而消失了。所以不断学习和不断改善自己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人生体验,不是为了以后的流芳百世,名垂千古,而是让自己在活着的时候活得明白,活得有意义,活得有价值。
有的人认为平凡、朴素的人生是最好的人生,这和活得明白并不矛盾,因为他们明白,平凡和朴素就是他们生存的意义,就是他们人生的价值。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没有太多机会选择自己的生活,但我们有太多的机会选择让生活中的自己越来越好。
每个人都可给自己一个机会!
改变,无论什么时候开始都犹未为晚!如果想看到一个更好的自己,如果想以一个更好的面貌出现在亲人面前,如果想给社会温暖,想让他人舒服,不妨试着做一些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