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们知道了痛苦是人生常态,痛苦的根源基于我们的“我执”观念,而消除痛苦的方法是接受世界的“无常”,要有“无我”的观念。
快乐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感受。要拥有长久的快乐就要明白这个世界是个娑婆界,是个充满了遗憾的世界。而普通人的快乐时时都有,我们要用心感受。我们要破除“我执”,放下对自我和对外界的执着。了解自己的真实需求和感受,用和平的方式和自己相处。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那么什么又是菩提心呢?
菩提心,指的是希望众生远离挫折、痛苦、磨难,经常感受快乐。说朴实些,其实就是一种大爱、慈悲心。菩提心非常平凡朴实,容易被人忽略,然而,它却是大乘佛法一切修为的基础。
那么,菩提心是从哪里来的呢?这就要从“无我”和“因果”说起。
“无我”的概念我们一时不好理解,那就先了解“因果”。
所谓“因果”,是说人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佛法认为,相信因果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不想感受痛苦,就不要有会带来痛苦的心念和行为;如果我们想感受快乐,就去培养会带来快乐的心念和行为。
人们常说因果报应。但现实是好人 命不长,祸害遗千年。这种反常现象,一直是人们困惑的,进而对为善产品怀疑。
但佛家认为,如果一个行为的果报今生没有成熟,而人们也没有采取任何行动阻止它成熟的话,它就会在下一世或更晚的时候成熟。所以,人们今生的遭遇不全是今生造作的因果,有些是前世的因,在今生成熟的果,而今生的因所产生的果,也有一些要到后世才会显现。
一切事物都符合“因果”规律,也就是没有什么是平白无故的发生,一切都是特定的因缘关系。当因缘具足时,果报就一定会出现。
世上还有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无我”和“因果”而在枉受痛苦,我们便会情不自禁地想去帮助他们,这种希望众生离苦得乐、究竟成佛的发心,就是菩提心。
那么如何修持菩提心呢?
菩提心并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以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为基础,人们修持菩提心,也要从这四个方向入手:
第一,慈心,是希望所有众生都快乐。培养慈心也就是培养爱的能力,学习用真诚和善意去对待别人,与外界相处
第二,悲心,这是指用更多的温柔和坚强,去感受痛苦。因为痛苦可以让我们放下骄傲,看到自己脆弱的一面。同时,透过痛苦,我们得以体会到其他人的恐惧、伤痛和烦恼。训练悲心,是让我们因悲悯自己而悲悯他人。
第三,喜心。也就是要感恩自己的生活,感恩自己的境遇。在生活中,很人总是不满足,不知感念自己的福报。而在藏地,传统佛法教育的第一步就是对自己值遇的一切由衷地珍惜和感激。普通人要做到珍惜美好的经历,而修行人却要在困境中依然感念自己的福报,即使遭遇不幸,罹患疾病,生活贫困,依然过得平和安乐,真心地认为生而为人非常幸运。
第四,舍心。这是指因为内心足够开放,所以对一切都能欣然接受。当一个人的所见超越了自我与他人,超越了亲疏好恶,就能自然、平等地对待众生,包容一切,毫无偏见,这就叫作舍无量心。
人生起伏,绵延不绝。但无论遇到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提醒自己:人寿无常,死期不定,所以一定要珍惜光阴,不断精进,才不辜负这珍宝一样可贵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