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感悟ABC》三农
回乡手记:从空心到断层

回乡手记:从空心到断层

作者: 十一号井 | 来源:发表于2019-10-06 22:55 被阅读0次

10月1日看完阅兵,2日,马不停蹄,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回到了一别两年的河南浚县的乡村老家。

国庆期间正值华北平原地区的秋粮收割和冬麦播种季节,家有田地的进城务工人员,大多都请假返乡秋收秋种,因此笔者得以见到更多乡村的人与事。观察,思考,整理得到这一篇简短手记。

荒废与聚集

虽然两年未回乡,但是村庄的形貌并未有太大的变化,比起大拆大建的过去15年,这倒是一个意外。

旧的村组尚不能称“荒废”,但是对田地、房屋的维护已明显不足。

田地方面,传统农作物的产出收益,已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家庭的日常支出。一亩地,夏秋两季收成。如果全部晒干收仓,一亩地每季能有约1500元的毛收入,按人均1-2亩地来算,两季收成只能抵上进城两三个月的收入。考虑到收割掉的耽误打工工时,相当多的人收完粮食不经晾晒,直接在田间售卖,这样虽每亩会亏500元左右的毛利,但是能多出一周的时间进城务工。乡村进城务工人员,家里还保有田地的,一般是出于三个原因:一是能节省口粮成本,二是赡养抚养留守老人和儿童的需要,三是对政策不确定性的安全缓冲。而对于成员较年轻化,又解决了儿童进城入学问题的家庭来说,把田地转包,常年外出务工,就成了最经济的优先选择。所以乡村的田地虽然并未荒废,但耕作精细程度、垦荒新增田地数量都在明显下降。

房屋方面,由于外出务工,乡村房屋常年空闲,常把钥匙交给族内兄弟叔伯或街坊四邻看管,维护不足,老式的木梁瓦房漏雨后不及时维护,常会出现梁椽朽蚀,甚至房顶坍塌。较新式的预制板平房,房顶开裂漏雨发霉也很严重。农村自建房屋几乎不存在买卖交易,远离城区的租赁需求又极少,荒废只是时间问题。

另一方面,村庄的田地、自建房屋,在婚姻市场上彻底丧失竞争力。男方家庭在县市拥有商品房,已经是婚前财产准备的流行配置。即使最低配备,也必须是在本乡镇购置的水电气供暖齐全的楼房。

这在乡镇县市一级造成了新的聚集,各级别的行政区域都规划了相应的住宅新区。这些建成的新区,由于在功能规划、区位优势上强于老区,从而具有强劲的区域资源的吸附能力。行政、教育资源的倾斜更加速了人的聚集,特别是中心中小学,不仅学校本身的建成区域、师生人数和师资力量规模庞大,其周边的居民区也是房价、租金、居住密度最高的区域。

作为对比,是乡镇一级下的各行政村,往往很少保有“完全小学”。村小只有1-3年级,4年级以后要到乡镇的中心小学,这些中心小学往往在村庄5公里以外,需要每天接送和在校用餐,大大增加了家庭的教育投入。同时村小每个年级的学生人数严重萎缩,少的不足5人。尽管义务教育政策保证这些村小不至于消失殆尽,但是实际教育投入,尤其是师资力量堪忧。由于留不住优秀教师,村小的教师水平不断下降,1-3年级实际意义上只是学童托管班,已是很多家长的无奈默认。

同时,经济下行的影响不断下沉到县镇乡,除了少数有政策背景支持的项目,各地的银行贷款都已收紧,因资金紧张甚至断流,停建烂尾的楼盘在各级的新区大量出现。在乡镇基层,这些项目的背后,往往或多或少有着政府机构的身影,构成错综复杂,因此很难破产清算。这些楼盘的业主们大多来自下级村庄,法律维权意识淡薄,只能寄希望于经济回暖或政策变化。

人的流变与重构

基础建设逐渐填平城市与乡村的硬件落差,外出务工促进了城乡间、地域间的物资文化交流,智能手机和4G网络让最新流行的元素在最短的时间传至最偏远的角落,甚至出现草根反哺和创造流行的现象。

这种种力量,使得乡村的人无不身处流变之中,人与人的关系,无不面临重构。

家庭可支配财产的独立和富足,使得人们在生活中更多地采用金钱购买商品和服务,而熟人请托、暴力解决、物物交换的现象大幅减少,结果就是宗族观念逐渐让位于家庭观念。

同时家庭成员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多元,子女收入可能高于父母,女性收入与男性持平,导致家庭间人际关系更加对等,小家庭取代大家庭成为主流。

人员的流动和迁徙,也颠覆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和养老模式。知识的现实回报,推动了家庭不断高企的教育投入,不但教育资金投入在家庭收入的占比越来越高,人力投入也不可小视。特别是当前幼儿、小学教育的作息安排下,家庭必须有专人负责孩子的接送作息,双职工家庭中往往是由老人承担,养老投入一部分已经整合到教育投入。

再回头来看,乡村各年龄阶段的人,他们正是这场流变与重构的最直接参与者与承受者。

10岁的世界:对于低年级村小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是寥寥的同学,身兼数科的老师,缺少竞争和活力的氛围;课堂下,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抚养和日常陪伴,爸爸妈妈每天的手机视频通话,以及智能手机本身,这一个无法绕开的存在。而对于升到中心小学和中学的学生来说,课堂上,是超大规模的班级教学,以及突然难度加剧到令人想放弃的学业压力;课堂下,是一筹莫展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以及视频另一端更加焦躁无措的父母,而智能手机里的世界,则是逃避压力寻求安慰的避风港。家庭教育的缺环不断放大,教师在课堂上的教育无法覆盖的,在课堂以外更加鞭长莫及。祖孙教育的本身缺陷,是父母在视频中的说教无法弥补的。手机是儿童与父母和外界沟通的窗口,又是他们自主探索世界的一个工具。抖音和快手中有不少是乡村儿童制作或参与的内容,他们在这些视频app上确实“见了世面”,打开眼界,受益很多,然而这些视频充斥的多元化和成人向的内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他们的成长,不能就说是坏事,但至少令人存疑。

20岁的裂痕:在笔者的家乡农村,20-30岁家庭婚变和离异婚姻,已经是亲戚街坊中极常见的突出问题。这些年青的家庭,都是新产业工人队伍的组成部分,长珠三角电子、食品流水线不断提高的薪资,吸引着越来越多高中、高职毕业的95-00后。这些追赶流行新一代的务工人员,也往往是新的婚恋观的尝试者。在年青男女聚集的劳动密集型工厂,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去践行各色的婚恋观,然而他们的家乡,仍然保留着顽强的包办婚姻的残留。更糟糕的是,这些外出务工的年青人,相当一部分已经在家乡结婚生子。未婚的乱性可能只是带来舆论影响的不佳,婚变离异却不可避免牵动三个家庭和他们的后代,这已远超行为者本身的可控能力。

30岁的两难:30岁左右正是笔者的同龄人,因此有更多的感同身受。他们的画像,可能都是已婚,不少已经有一到两个孩子,上幼儿园或小学,在一二线或省会城市打拼10年左右,中层,薪资待遇不错,有车,可能已经买房。但继续前行,就到了一个岔路口:可能是自己工作虽无压力,但配偶一直在家乡工作,两人长期异地;或者是城市房价过高,落户无望;或者是孩子教育无法解决;或者是工作面临瓶颈。无论哪种情况,他们都面临两个选择:回乡?还是继续留在打拼的城市?——两者优劣长短,网络上已经有太多的文章在做分析对比,但是脚步,却还要他们自己迈下去。

40-50岁的拖行:以进城务工的形式,乡村被轰轰烈烈拖入到中国这一个大经济体中,乡村得到了收益,也面临变易。最突出的,是每一个自然的人,都突然变成经济的人。原本40岁以后就可以半退休,带带孙辈,兼顾农事的小农生活,已然不存在了。睁开眼,就要吃喝,张开口吃喝,都需要花钱。家中固然有两亩田地产出,口粮蔬菜不必花钱,但是食品在家庭支出中的占比不断降低,而教育、医疗、住房、人情、交通等支出不断高企。家庭中年青人的收入虽高,但不稳定,况且常有负债透支,难以反哺家用。40-50岁的人,不但不能提前退休,反而进阶成为家庭经济的主力。这样的年龄,管理性的工作已不可能,技术性的工种又难以投入时间成本,大多只能从事体力型和重复性的劳动,建筑,餐饮,保安,虽然工作条件堪忧,薪资待遇也较低,但胜在稳定。如果工时比较宽松,离家较近,能接送孙辈上学,或者能在农忙时兼顾田地,所有的缺点就都能忍受了。

60岁的沉默:农村60岁以上人群的亚健康问题,一直是被严重低估的。在笔者的家乡,超过半数以上的老年人存在可矫正的视力障碍,2/3以上承受着消化道和风湿骨疾病的折磨,几乎全部都存在口腔炎症。而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就是自己忍受,隐瞒病情。只有发炎疼痛到难以承受,才会选择就医,并且尽量选择医保报销的本地诊所,医疗水平较高的县市中心医院通常是严重疾病下才会做的选择。农村医保的设计和惠及范围固然是一方面原因,最重要的因素是乡村老年人对疾病的传统态度。另一方面,乡村老年人的营养健康状况值得关注,虽然现在的食品支出已大幅降低,但乡村老年人的营养问题仍然比较突出。一是牛奶豆浆这样的营养品价格仍然偏高,二是农村长期的素食粗食习惯,肉蛋类对于老年人或者烹制复杂,或者存在消化吸收适应的问题。更严峻的是老年人的精神健康,60岁以上的乡村老年人,可能孙辈已经中学住校,不需要他们继续承担抚育工作,他们重新赋闲,也就重新面临孤独的现状,另一方面,他们尚有独立生活能力,就不愿抛下农村房屋去和儿女共住,而农村养老机构建设的落后,以及养老观念的停滞,进养老院是一件非常“丢脸面”的选择,因此老人独居农村成为常态。我们已能看到不少知名资本在布局中国的养老产业,但是中国农村的养老产业如何去做?这一定是他们最难啃的最后一根骨头。

30年后怎么办?

抛开人的因素,乡村本身的去留,我们也并没有清晰的答案。

我们的父母一辈,60岁左右,如果不是需要照看第三代人,或者老迈到无法自理,他们绝不肯离开农村。

我们这一代,30-40岁左右,因为有父母和早年记忆牵绊,和乡村尚有每年一面的纠葛。

我们的子女一代,从小在市县的城里长大,回乡只是他们每年一度,可有可无的赶场。始终模糊的记忆,籍贯栏上的地名,他们还会有什么样的留恋?

30年后,我们的父母一辈逐渐凋零,回乡对于我们不再是回家,只剩探亲。而我们自身的家庭,也会在现在居住的城市开枝散叶,那时我们留在乡村的土地怎么办?房屋怎么办?

自然村的建立、消失和变迁,自古以来一直都在发生,但是从未有哪个时代,上演过像今天这样迅猛、全面、深刻的变革。

30年后,和乡村真正有感情牵绊的,可能只剩下我们一代人了。

如果放在更宏大的历史背景上,这段历史就像英国“圈地运动”一样,成为简简单单的三四个字的叙述。

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关注乡村的命运,其实是这整整一代人,对自身命运的最终关怀。

相关文章

  • 回乡手记:从空心到断层

    10月1日看完阅兵,2日,马不停蹄,带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回到了一别两年的河南浚县的乡村老家。 国庆期...

  • 回乡手记

    我们正沿着山路转过一个又一个急转弯道向山顶开去。小时候,山顶的积雪常年不化,我们扬着头,说:“快看白帽子山!”。曾...

  • 回乡手记

    差不多十多个小时,从深圳的地铁,到高铁,再到长沙的地铁,城际大巴,乡间快吧,再到摩托车,步行,终于到家了! 见到满...

  • #2019还乡手记#回乡的温暖  年味的蔓延   品味不易啊!范

    #回乡手记#回乡的温暖 年味的蔓延 品味不易啊! 作者|(内江师范学院 通过网络得知) 寒假是作为一名...

  • 回乡手记5

    老家的传统,大年三十,全家团圆。 小孩子们也是最开心的一天,家里长辈都要给小孩们一个红包,名为“压岁钱”,祝愿孩子...

  • 回乡手记4

    外地的邻居陆陆续续开始回乡了。 乡村小路上,一辆辆的汽车川流不息,堪比繁忙的大都市。 回家4天,感受最深的是家乡人...

  • 回乡手记2

    回乡第三天,越来越适应家里的冷了。 老屋旁栽上了几棵樟木,希望能茁壮成长,父亲和我可是下了大力气才栽好的。 贴上了...

  • 回乡手记3

    一大早,对面池塘边就闹哄哄的,走出来一看,原来是有人在干塘抓鱼。 还记得20多年前,队上的池塘由公家养,每年快到过...

  • #回乡手记# 春来又回乡

    文/芳菲晚 周作人说,他的故乡不止一个,凡他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 然而,我的故乡就是唯一。我把故乡与他乡区分得格外...

  • 回乡、空巢

    逢年过节,各样关于“回家”的话题就又多起来了。 “家”这个词在作文里总是带着一种温馨而又神圣的光环。提到这个词,很...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回乡手记:从空心到断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jspp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