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意识组成中,有一个生物社会带,它是一个由语言和语法、个体家庭投射、文化、规则和元规则组成的矩阵(见《意识光谱》),它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你的血液里,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的行为。
而社会学、人类学为研究这些集体无意识,价值观,行为方式及其形成缘由提供了一个切入的角度。费老的这本书,为中国人揭示了传统文化、思想价值观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更深一层的认识了脚下的这片土地孕育出来的中国社会。
粗略的翻看下来,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点。
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社会结构。差序社会费老把它比喻为在池塘中投入的一颗石子泛起的涟漪,一圈圈荡漾开去,私己就是那颗石子。它的影响力,亲疏关系是由内及外一圈圈推演出去的,内层是家人亲密关系,外面是亲戚,朋友,再外面是同学,同事等等,这差序的结构也营造出了复杂的私人关系网。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也是由内及外,由己及公,把自己的事弄舒坦了,再考虑别人,从这点上,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为什么,个人自扫门前雪,哪管垃圾满大街,也可以解释,在中国为什么推行法治人人平等的艰难,这个法在衡量陌生人和衡量亲朋好友之间的差异。
再则是礼治为主的熟人社会。因为脸朝黄土背朝天,以土地为生,人们很少迁徙,以村落的形式聚居在一地,大家都是熟人,低头不见抬头见,做了什么坏事,不用法律刑罚来约束,自己的面子,以及社会的舆论,都过不去,形成了以公认的传统文化、规则约束的礼治社会。
这礼治的熟人社会,以及长老的统治,形成了一套那个时代维护和谐社会的机制。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国门打开,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涌入,以及城镇化的突飞猛进,这礼治的熟人社会开始逐渐瓦解,渐行渐远。
首先西方社会价值观的涌入和东方的传统价值观进行着激烈的碰撞,AA制,自由恋爱,摇滚乐,西方的节日,从年轻的一代开始逐渐被接受,传统的文化影响逐渐被消弱。
还有城镇化的发展,彻底加速了熟人社会的瓦解。大批的乡村青壮劳动力进城务工,造成了乡村的空心化,留守的都是老弱病残,人口也稀少,人们也开始不在乎那些传统的社会舆论,面子,而随着经济挂帅,在乡村里有权力话语权的都是能挣钱的青壮年,长老统治基本消亡。
而进了城的人们,迅速陷入了陌生人社会的汪洋大海,有时住个十年、八年的楼栋,邻居也认不识几个,甚至连对门的邻居都叫不全名字,这个陌生人的社会,传统的熟人社会舆论、面子的约束力荡然无存,反正谁也不认识谁,做坏事、违背人伦道德的成本越来越低。这个时候,只能借助于法治来约束人的行为。
所以一个变革的社会带来的世风日下,就是因为旧的伦理道德体系被弱化推翻,而新的系统还尚未形成完善。不过社会总归要向前,问题总归要解决,新的体系也终归要形成。
虽然这本书成书于四十年代,但书里的一些思想还是有着借鉴意义,因为,即使半个世纪过去了,但国人头脑中深藏的一些集体无意识还在发挥着作用,关系网,血缘、地缘政治,同学会,家族观念,等等都还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时时上演着。
所以,深刻理解一下这个诞生于乡土的中国社会,以及他的历史演变,还是有着现实的意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