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打卡20210209打卡累计天数172天
宣言#只有感觉好,才能做得好#
姐姐闪光点
⭐️自己发明手机录制学习的方法,专心记笔记,减少手机解锁次数
⭐️睡得比较早
⭐️英语课上得开心,自己回家
弟弟闪光点
⭐️公园里没玩够,总要“再玩最后一个”,但妈妈动员后还是离开了
【反思】
昨天带弟弟去久违了的国际雕塑公园,早些时候都是爸爸带着来玩的。
那里有很多供小宝宝玩耍的玩具,旋转木马、碰碰车、小过山车等等,
他熟门熟路,挖掘机、大炮乐园、海狮戏水……每一个都能叫上名字,
且头头是道地给我讲解。
我陪着他玩,也像个孩子一样欢乐。
他带我玩一个“小摇摆锤”,就是那种像个锤子被一只大手拎着,上下左右摇晃的那种。
我和他挨着坐,他很兴奋。
机器启动了,我被甩得一会左一会右的,
看他一眼,小小的人儿在大大的椅子上,快要出溜下去了,
我赶紧扶他回到座位中间。
一圈又一圈,
咦,时间咋这么长?
哦,有点不舒服了,晕车的劲儿上来了。
我从小晕车,常常坐出租超过半小时就会恶心难受。
捎带着这种玩具都会感觉不爽。
再看看娃,双手抓着安全带,笑嘻嘻地。
还不结束啊?为什么别的玩具感觉时间那么短,这个的时长翻了倍了吧?
哎哟哟,恶心的感觉真糟糕;小孩子怎么会喜欢这种东西?!
咦,突然发现个问题。
喜不喜欢,好不好,似乎每个人的感受特别不同。
同样的食物,有人甘之如饴,有人味同嚼蜡。
多年前,跟旅行团出行三亚。
大巴车上导游介绍当地美食,并给每个人分发了一个包装橄榄果,
黄色的加工过的,外带一个小小的包装。
导游说当地人特别喜欢吃橄榄,
越嚼越是香甜,
尤其乡下到处都能看到“鲜红的现场”,
实际就是嚼食槟榔后吐出来的痕迹。
在导游的宣传下,我毫不犹豫地打开包装,
用齿间咬了一大口,嘴里嚼着几下,
嗯,有股说不出的怪味,不喜欢,赶紧咽了吧。
我没多想,吞了下去。
接下来发生了让我终身难忘的一瞬间,
我感觉自己突然胸口憋闷,上不来气,
像是吃了一大口馒头被噎到一样。
我使劲地用鼻子吸气,缓解这种不适,
自己用手捶打胸口,想要把堵着的东西捶下去,
但仍然感觉窒息……
但我知道我不是真的窒息,只是感受很糟糕,
使劲呼吸、呼吸、呼吸,
感受着胸口被堵住的那个位置……
不知道过了有几分钟,
窒息的感觉渐渐减轻,终于恢复正常呼吸了。
问导游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没有得到清楚的答案。
自己百度也没有找到结果。
但将近十年过去了,那时那刻不舒服的感受我依然记得,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尝试过橄榄果。
自那以后,每每看到报亭、商店张贴“橄榄有售”,
我都会纳闷,为什么那么多人那么喜欢橄榄?为什么我吃了就会那么不舒服?
问题依然没找到答案,
但是我心里有一个感觉——面对同一事物,每个人会有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感受。
小孩子那么喜欢的玩具,对晕车的我来说就是折磨。
食物、玩具如此,服装、运动也是如此,
有人喜欢惊险刺激,有人钟爱宁静平和,
有人偏爱中规中矩,有人倾向奇装异服,
孩子与孩子也不一样,
我家姐姐小时候任何事情都要“创先争优”,
弟弟却是个啥事也无所谓,行就行不行拉倒的娃。
但姐姐小时候从不惹事,幼儿园加小学将近十年时间,没有被告过状;
而带弟弟出去玩,三五分钟就要给不守规矩的他解决矛盾。
接受不同,接受不同表现、不同感受,
用不同的心态对待不同人,
也接受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感受,
这也是一种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