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家汴都全盛时,四方玉帛梯航随。
清明上河俗所尚,倾城士女揭童儿。
城中万屋翚甍起,百货千商集成蚁。
花棚柳市围春风,雾阁云窗粲朝绮。
芳原细草飞轻尘,驰者若飙行若云。
虹桥影落浪花里,捩舵撇蓬俱有神。
笙歌在楼游在野,亦有驱牛种田者。
眼中苦乐各有情,纵使丹青未堪写。
翰林画史张择端,研朱吮墨镂心肝。
细穷毫发夥千万,直与造化争雕镌。
图成进入缉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
天津一夜杜鹃啼,倏忽春光几回变。
朔风卷地天雨沙,此图此景复谁家。
家藏私印屡易主,赢得风流后代夸。
姓名不入宣和谱,翰墨流传藉吾祖。
独从忧乐感兴衰,空吊环州一抔土。
丰亨豫大纷彼徒,当时谁进流民图?
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
今天是国际博物馆日。故宫博物院与凤凰卫视合作搞了一件大事情:挖掘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创制展演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3.0》。
《清明上河图》,是故宫馆藏国宝级文物,已跻身于世界级名画之林。但与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一样,这幅名画身上有太多的谜团,今天没有谁敢宣称完全解开。最关键的问题是:画家要表达什么意图?一种观点认为,作画者的目的是描画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向当朝者曲笔提出对诸多弊政的忧虑。这个说法,是否为作画者的真实原意呢?我从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诗文中发现了另外三幅图,或许能够为解开画家作画的意图提供密钥。
第一幅:《无逸图》。
在《清明上河图》目前已知的14家15段题跋中,有一篇为元代李祁所写。作者认为“天下之势,未有极而不变者”,之后抛出一个问题:“观是图者,其将徒有嗟赏歆慕之意而已乎,抑将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乎?”意思是说,观图之人是仅仅赞叹羡慕画中所描绘的太平盛世景象呢,还是担忧百姓疾苦警惕社会危机呢?最后告诫世人:“后之为人君为人臣者,宜以此图与《无逸图》并观之,庶乎其可以长守富贵也。”李祁认为应该将《清明上河图》与《无逸图》相类比。《无逸图》是什么?“无逸”,意谓不要贪图安逸享乐,源出《尚书•无逸》,记载了周公劝告成王不要忙于享乐的故事,集中表达了禁止荒淫的思想。唐玄宗时宰相宋璟将《无逸》全篇抄录,并绘成《无逸图》进献。宋仁宗时,龙图阁学士孙奭亦曾取《尚书•无逸》所载勤政恤民之事画图进献。李祁将《清明上河图》与《无逸图》相提并观,显然认为两者都有劝诫警示意图。
第二幅:《流民图》。
明朝中后期的文坛领袖李东阳,是李祁的五世从孙,继承了乃祖的“忧勤惕厉说”。他先后于弘治3年(1491)、正德十年(1515年)题写一诗一文两跋。在七言古诗中,李东阳题注“上有先提举跋”,“先提举”即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的李祁。诗歌仿照杜甫《忆昔二首•其二》开头“忆昔开元全盛日”笔法,把读者带进“宋家汴都全盛时”的昔日,领略热闹繁华的都市现场。继而夸赞画家张择端高超的画技,记述画卷的命运。“图成进入辑熙殿,御笔题签标卷面”,这里似乎有误,缉熙殿乃南宋理宗建造的收藏图书、字画之所在,而作画时间为北宋徽宗年间。结尾,诗人提出质疑:“丰亨豫大纷彼徒,当时谁进流民图?”丰亨豫大,典出《周易•卷六•丰》《周易• 卷二•豫》,本谓富饶安乐的太平景象,后多指好大喜功、奢侈挥霍。这两句意思是,当时歌舞升平、肆意挥霍的那些人,有谁向皇帝进献《流民图》呢?
这里的《流民图》,典出《宋史•王安石传》。熙宁七年(1074)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失所,宋神宗忧形于色,打算全部废除不好的法令。旧党阵营为了废止新法,故意诬告王安石。有个叫郑侠的小吏,差遣画工把逃荒的农民绘成《流民图》献给皇帝,说:“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流泪对宋神宗说:“安石乱天下。”神宗起了疑心,便罢免了王安石宰相之职。《流民图》本来是用于诬告,在李东阳诗中是指反映民生疾苦的画图。在那个人人都说“形势一片大好”的时代,还有谁做独行者和独醒者呢?诗人最后发出慨叹:“乾坤頫仰意不极,世事荣枯无代无。”生死荣枯,盛衰成败,有哪个朝代可以得免呢?
第三幅:《易图》,即太极图。
清代文学家翁方纲写了一首七言古诗《同萚石鱼门集丹叔侍读斋观所藏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真迹卷》。从标题可知,诗人与钱载(号萚石)、程晋芳(字鱼门)一同到郭凤(字丹叔)的侍读斋观赏《清明上河图》真迹。此诗前面大篇幅记述了《清明上河图》辗转流传的历史,结尾认为该画卷“可作《易图》玩消长,又作《无逸》《豳风》观”。所谓“易图”,应该是指太极图,《豳风》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共七篇,多描写公刘封地豳地农家辛勤劳作的生活情景。翁方纲认为,《清明上河图》可以视作太极图,从中品味和感悟阴阳消长的天地至道。天下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此消彼长、运动变化的过程,没有长盛不衰,没有万寿无疆。这又让我想到王羲之《兰亭集序》中的“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我想,只有读懂了以上《无逸图》《流民图》《易图》这三幅画图,我们才算是真正读懂了《清明上河图》。可惜没有多少人认真读这三幅图。著名美国城市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一书中,竟然引用《清明上河图》作为未来城市理想的说明图,认为“如果生命得胜了,未来的城市将有(当然只有极少几个城市具有的)这张中国画《清明上河图》所显示的那种质量”。这似乎只看到画图的表面。这个评价可能遮盖住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只能看到华美的袍子,看不到里面爬满的虱子。
节日诗词悦读系列随笔,持续更新中,感谢关注!您的关注是我持续更新的动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