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白岩松先生言辞犀利抨击了年轻人每天花了太多时间在屏幕上,却不是在阅读,一脸焦虑与罕见的怒容让人不由深思...
那个刚刚还站在舞台中央,不疾不徐地讲述自己精神和肉体都饥饿的18岁,谈着诗和远方的白岩松,突然变了一个模样,他不仅不再冷静,甚至还言辞犀利,他说,年轻人每天花了太多时间在屏幕上面,却不是在阅读。这种一反常态,相信是对中国现在的年轻人阅读现状深深的担忧吧。
也是前不久,我进入图书馆,随手拿起一本林语堂先生写的著作《我站在自由这一边》,很遗憾,书中文字幽默、深刻,我却看不大懂(这是实话)。到闭馆时,所阅部分不超过全书五分之一,所懂部分却几乎为零。后查阅不少资料,才明白书中所表述的“自由”之意,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你就是在看天书。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学者,语言家,又称“幽默大师”。好文无数,但相信,所阅不懂其意者甚多,远不止我一个这样的菜鸟。这就是不坚持阅读带来的可怕,等到你想起来才看看书的时候,你已没有了看懂书的资本。
并非是阅读了,你就是身着彩翼,脚踏祥云,可以直遥而上了。它可以是你工作不顺时的避风港,可以是你感情不顺时的温暖甜圈,甚至还可以是你迷茫时的指路灯。但如果,这其中少了“坚持”二字,它必会反手给你一巴掌。阅读,讲究深入浅出,站在作者这个巨人的肩膀上,研究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如果,你只是蜻蜓点水般阅读,而期待自己的思想能达到非常人所及的高度,那便只是在天方夜谭,更会让你陷入无法认清自我,能力与欲望不匹配的痛苦生活中。
曾经在闻一多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对“端午期间赛龙舟、吃粽子这一习俗来源是否出自纪念屈原投江这一目”提出的质疑,当时虽然惊诧不已,因为在国人心中,这早已是公开的定论,并不存在怀疑的理由,也没有时间去翻阅史籍资料去论证,更不知从何翻起,而心中存疑以后,恰是前不久,阅读的另一书籍,便直接给了我答案。
这并不就是正确的,唯一的答案,却可以给你暂时的解疑,至少,它可以让你认识到,并不是流传已久的就是真正存在的事实,它无时无刻存在另外的一万种可能性。而这,便是不断阅读存在的意义,让你推翻,建立,又推翻,又建立,直到找到真理,找到你心里的底气。
现在,打开手机,便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鸡汤。它让你一时振奋,觉得生活还是充满希望,只要你开始振作,什么都可以得到一样。三天之后,再回头看看,你还是你,鸡汤还是鸡汤,生活的苦难也并没有被你的鸡汤所吓跑。即便此时,也依然少有人选择放下手机,潜心的认真的,带着求知欲望的真正去看一本值得阅读的书。如果,现在,没收你的手机,给你三天时间,否管鲁迅的,夏洛蒂·勃朗特的,季羡林的,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的,随便选他们的书,给你机会,给你面包,你只要看书便可,你也怕是待一分钟也觉得漫长如一年吧。丧失了阅读,精神又怎能找到寄托之处。利益之上,信仰全无的今天,唯有阅读与知识才是拯救之利器。可惜无人懂。
曹文轩曾在《阅读到底有什么意义》一文中写到:阅读是对一种生活方式、人生方式的认同。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这中间是一道屏障、一道鸿沟,两边是完全不一样的气象。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如果是你,你还会选择继续刷微博、刷空间,接受纸片化无营养的信息;还是会选择放下手机,从今天开始,拿起落灰的书本,孜孜不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