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不拆不成器
米小圈马小跳,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读?

米小圈马小跳,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读?

作者: 熊妈侯蕾 | 来源:发表于2019-02-14 17:36 被阅读117次

    过年期间有个朋友来串门,见小熊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捧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时不时还咯咯笑两声,很给面子的赞了他两句。可是,当看清楚他手里那本书是《米小圈上学记》后,朋友忽然大惊失色:你怎么给孩子看这种书?

    我一时没反应过来:这种书怎么了?

    朋友的原话是:米小圈姜小牙马小跳,讲的都是各种调皮捣蛋的顽劣事迹,迟到、捉弄同学、学习倒数第一,要么就是各种“倒霉”。因为是搞笑漫画的形式,孩子还特别容易入迷上瘾,不仅爱看,还会有样学样的模仿——孩子那么小,没啥鉴别能力,看这种书简直成了负面引导了!

    我之前也陪孩子一起看过米小圈和姜小牙,并没感觉有这么严重。不过既然朋友说了,我就去百度了一下。不看不知道,原来在网上,《米小圈上学记》还真是个很有争议的书籍系列呢:肯定赞同的大多是说它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喜欢看,有助于培养阅读习惯;反对的声音跟我这位朋友的担心一致,认为这些书在主题内容上偏于消极,会对孩子产生负向的引导,甚至有人直接斥之为“垃圾书”“毒品书”。

    以“倒霉”为特点的米小圈

    作为一个家长,我重视培养阅读习惯,当然也关注孩子的思想健康。如果这两者冲突了……该以哪个为重呢?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否则也不会出现如此两级的态度了。

    不过,阅读给人带来的影响到底有多大?这个问题,即使是坚定的选择阅读习惯的家长也未必真的完全了解。日本脑科学茂木健一郎甚至把读书这件事提升到了“改造大脑”的层面上。

    《如何用阅读数改造大脑》

    阅读真的能改造大脑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对米小圈之流持反对态度的家长就更有理由担心了:孩子的大脑远未成型,受到所读得书籍的影响肯定更大,如果让放任他们阅读这种“三观不正”的搞笑漫画,不是刚好被“负向改造”了吗?那还得了?

    刚好,在这本书中,茂木健一郎也对于“漫画真的不利于孩子的大脑发育吗?”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那些热衷于子女教育的家长们的说辞是“漫画对孩子的影响不好,所以我们不给孩子看”。可是这是不是有些多虑了?

    人的大脑并非脆弱到有一点外因就会出问题。即使是小孩的大脑,对各种信息也具有承受能力,可以说偶尔让他们看一看漫画是恰到好处的。

    原来,在专业脑科学家的眼中,大脑并不是一张被随意涂写的白纸,而更像是一个具备筛选功能的过滤器,在面对外来信息的冲击时具有自己的承受能力。即便真的是“影响不好”的信息,偶尔看看也没啥问题。

    可能有人会说,人家科学家说的是“偶尔看一看没问题”;问题就在于这类漫画哗众取宠,对孩子的吸引力很大呀!孩子一看上就欲罢不能,有的恨不得吃饭走路都捧在手里,连上课都在走神惦记,显然已经超出了“恰到好处”的范畴啦!

    的确,如果看漫画看到入迷上瘾耽误学业,那确实需要家长干涉;但这也并非是看漫画本身带来的问题。以前没有漫画的时候,一样有孩子玩游戏上瘾、上课打瞌睡、写作业走神……退一万步讲,如果孩子看的不是漫画不是米小圈,而是文学名著科学知识,一样有可能沉迷其中废寝忘食啊。我到现在还记得自己上小学时在语文课上看《三国演义》、被老师发现叫到办公室“教育”的经历呢。

    走神的诱惑,何止“米小圈”呢?

    可见,耽误学业跟阅读什么样的书并不是直接相关的,要干预的是“过度”,而不是“漫画”。而且,不仅没必要把我们认为“影响不好”的书籍全面杜绝,反而应该让孩子更多的接触不同类型的读物——这同样是茂木健一郎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的“读书的第一个‘绝对关键点’”:大脑适合“杂食”!

    应该说,能找到令自己深受触动的“决定命运之书”,本来就是一件难乎其难的事。正是因此,我认为“杂食”,不分领域地杂读至关重要。

    “不分领域的杂食”为我们提供了更开阔的眼界、更大的选择范围、更自主的决定权。正如只喝过白开水的人说“我最喜欢白开水”和喝过可乐的人说“我最喜欢白开水”,看似选择相同但其实并不一样。

    为什么古人会把“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相提并论,正是因为不同的书籍如迥异的风光,让我们在“沉舟侧畔千帆过”当中,有了发现、辨别、决定哪个才是真正的心中所爱的可能性。

    一个人沉浸于各种领域,才能发现自己究竟会为怎样的事物心动,真正相信的是什么。

    即便看过了那么多依然还没能找到,遗憾的发现“过尽千帆皆不是”,也并非一无收获,因为:

    虽然不知晓哪一本书会发挥作用,但大量读书可以令大脑如腐叶土般进行发酵,在脑内形成优质的土壤。读过一千本、一万本书的人,他们脑中会积蓄相应的养分,最终结出新鲜美味的果实。

    从这个角度讲,读书“杂食”带来的,除去“在纷繁复杂的素材中找到自己真正要的目标”这一“结果”,同样重要甚至是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一次又一次“经验”中积累辨别的能力,确立起“我究竟应该选择相信什么”的内在标准——这一点,对于大脑发育还未成熟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

    利用家长权威制止孩子读米小圈马小跳,本意是“替孩子读书把关,闭免他接触到不适合的内容”,事实上就是“由我来替孩子决定哪些书应该读、哪些书不能看”。且不说我们的判断是不是一定正确(否则也不会出现对同样的书籍褒贬两极的情况了),我们毕竟不可能永远先替孩子把他可能接触的内容筛选一遍。要避免孩子“受到不良书籍的影响”,与其大包大揽做他的“内容检查官”,不如培养他自己辨别良莠的能力!

    受到大众反对的书也好,与自己意见向左的书也好,漫画也好,都可以读上一读。绝不是只要一门心思阅读名家名篇就可以的。

    在杂读过后,我们才能明白名篇之所以称为名篇的理由。

    真正的智慧是尽量多的接触书本,将个人从“必须这样做”、“应该是这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孩子毕竟还小,自制力有限,让他们做的“杂食”、平衡的阅读不同内容的书籍,真的有可能吗?

    其实这才是家长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地方:

    1、在选购书籍时有意识平衡不同内容

    孩子爱看米小圈马小跳,主动要求家长买,没必要拒绝;但孩子的书架上当然不能只有这一类书籍。名著名篇、童话故事、科普知识、绘本漫画……如果孩子能接触到的书籍种类足够丰富,即使有些“争议信息”在,也不过是其中一部分,不会成为影响孩子的唯一主流。

    2、主动增加陪伴阅读的时间,扩大孩子阅读的“蛋糕”

    很多家长对米小圈马小跳感到担心,正是因为孩子着迷到几乎屏蔽了其他书籍,把全部的阅读兴趣都放在了这类搞笑漫画上。可我们强制减少甚至是一刀切的制止他们读这类书籍,不仅会引发孩子的情绪对抗,也未必真的能达到杜绝的效果——就像零食糖果一样,往往是家长越禁止孩子越好奇,越要想方设法找来尝试。

    其实,要降低负向影响,除了减少孩子花在“米小圈”上的时间,另一个思路是做大孩子阅读的“蛋糕”。孩子独立阅读时只读米小圈?没问题;在这个时间之外,我们再设置一个“亲子阅读”的时间,共同选择其他有益又有趣的阅读内容。如此一来,孩子原有的阅读时间没有减少,但他在阅读中受米小圈影响的比例却明显降低了。

    3、父母在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为孩子提供有益的阅读内容

    可能有家长会担心:如果孩子在亲子阅读时也要读米小圈,该怎么办呢?拒绝吧孩子不高兴不愿意;同意吧不是反而成了扩大这类书籍的影响力了吗?

    日常生活中,真的只有特定的“阅读时间”才能发挥阅读对孩子的影响力吗?其实并不是啊。看似不起眼的随意聊天、生活互动、日常沟通……都可以成为影响孩子阅读的好机会。

    “某个人讲过某件事。”以这种形式进入大脑的知识是格外重要的。此后在其他地方再听到这个话题时,潜意识里会留意到“啊,原来是那件事啊”。当初从A那里听说过这件事时,也许自己并未留心。但之后当B和C又谈及此事,往往就会觉得此事十分重要,从而开始主动关注此事。

    每天接送孩子的路上、你们家的餐桌上、入睡前的亲子时光……你都会跟孩子说点什么呢?如果只是家长里短鸡毛蒜皮,时间也就那么过去了;但如果你愿意分享自己今天遇到的新鲜内容,无论是某本书里的小故事、手机上看到的大新闻,还是知乎里的神解答、百度来的冷知识,都可以成为有意识引发孩子兴趣的“钩子”。

    配合适时的示弱:“哎呀,这个问题是怎么回事呢?”恍若无状的指引:“好像曾经在你的那本书里看到过相关的说法。”饶有兴致的鼓励:“你能不能帮我找找看?”……都有可能成功的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感,为他打开一个新的阅读领域。

    而且,在这个方面我们还有“亲子链接”这个天然优势:

    人脑之所以会对新事物产生兴趣,大多是听到自己信任的人对此津津乐道。

    这个寒假小熊非常痴迷“故宫文化”,从《故宫里的大怪兽》到《你好呀故宫》看得不亦乐乎。要说起因,不过是我某次聊天的时候随口说起,我和他爸谈恋爱的时候去故宫,一早进去时闭馆前最后十分钟才出门也没逛完。

    所以,看到孩子又在津津有味的读《姜小牙上学记》,我并不会感到担忧。我知道他觉得“这和我们班的事情一样”、“米小圈好倒霉,太搞笑了”,也相信他有自己的判断:米小圈哪里做的对、哪里不是太好;更重要的是我明白,除了米小圈,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是他感兴趣、想深入去了解的——他丰富多彩的世界才刚刚打开,每一种颜色都有价值。

    津津有味看姜小牙的小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米小圈马小跳,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ed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