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区里一位宝妈曾和我说,学前教育不好,她女儿小学之前就能认字2000+,刚上小学时成绩很好,结果到了三年级成绩开始下滑,现在倒数了!!!
难道这就是网上盛传的可怕的三年级综合征?我心中有点戚戚然,考虑是否应该放弃对女儿的识字和古诗的教育热情。
正当我迷茫的时候,书友群里的一位教师妈妈分享了她教育孩子的故事。
身为教师的她也曾畏惧过学前教育,可是作为教师,她知道小学课本古诗背诵越来越多,也看到很多孩子面对繁重的课业,还要背诵古诗的痛苦。
当时她决定赌一把,开始教孩子古诗和识字。
现在她的孩子上小学四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她也很庆幸当初的决定。
她感觉,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更聪明。
美国智库研究员伯泽尔在《有效学习》一书中说道,如果我们的大脑坚持不懈地要掌握某些新技能,会促使我们的脑神经回路发生变化。
德国一组研究人员实验表明,当“需求”超过了大脑的“供给”,我们就会构造新的神经结构。
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思维活动,能让大脑变得更加聪明。
很多父母宁可给孩子报名学乐高,也不愿孩子去学习知识,其实无论学习什么都是对孩子的一种锻炼,但是我们很多人都对学习存在很多误解。
学前读书背古诗好吗?这位教师妈妈给你答案误解一:增加孩子负担
曾经网络上一个视频非常火,一位妈妈教孩子被乘法口诀,孩子一边哭,一边背,却总也背不对,妈妈则在一旁不断的训斥着。
网友们纷纷谴责这位妈妈,同时也认为学前学这些太辛苦。
我看完也感觉这个孩子非常可怜,学习本身并没有错,只不过那位妈妈的方法过于暴力。
很多人都认为,学习就是一种强制灌输,其实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应试教育的后遗症。
我闺女也学乘法口诀,当然,现在还没有学全,但她却乐此不疲。
她开始在学校接触数字那会儿,我和她玩积木时突发奇想教她乘法口诀,于是我拿着积木一边摆一边念口诀:一一得一,一二得二。。
闺女很好奇,就问我说的是什么?
我就说,这是乘法口诀,就像巴啦啦小魔仙里的咒语一样。
闺女很好奇,让我在念一次,于是我全部背了一遍。
接着我用积木摆给她看,闺女十分开心的跟着我一起念,后来她问:一九得九,那么一十得十,一百得一百了?
我被她的思维扩散逗乐了,一边夸她一边肯定的说:你说的没错。
学习本身是对人有益的事,尤其是小孩子,思维本来就很单纯,负担只不过是成年人强加的意义。
误解二:学多了影响上小学成绩
我一个表妹孩子比我闺女大2岁,每次听说我闺女学识字和古诗什么的,都会苦口婆心的劝我,学这些不好,会影响孩子以后上学的。
同时她还很庆幸,幸亏她不在这里上学,她们那里都不学的。
现在她儿子上小学了,天天回家做作业必须有大人陪着,因为需要大人读题。
现在养成了习惯,没有大人催促和监督,他就不写作业,更或者说不习惯自己写作业。
我们邻居同样大的孩子,和我闺女同一所幼儿园的,她非常重视孩子学前教育,每天陪孩子读书,家里还特意买磁带给孩子放三字经等国学。
当时我也感觉她有点过了,总劝她别给孩子太大压力。
邻居说,我做这些孩子没有反感,所以我才坚持做。
邻居的孩子没有太刻意学习识字,居然慢慢认识字了。
现在邻居的儿子也上小学,每天回家自己写作业,遇到不会的字,一开始邻居会给他读,后来教他自己查字典,可以说写作业基本不用大人操心。
邻居儿子现在还养成每天晚上自己看书的习惯,不会的字自己基本也能查字典搞定。
学习并不仅仅是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的思维模式和学习的习惯。
误解三:学习=知识
在《欢乐中国人》的一期节目里,有一个来自青岛的4岁男孩小恒屹,被撒贝宁称为“新一代人工智能”。
小恒屹能识字3000+,熟读《千家诗》,背诵《弟子规》等,震惊所有评委和观众。
这期节目出来以后,好多吃瓜群众纷纷表示羡慕,当然也有许多人质疑提前教育会不会给孩子带来负面影响。
可是,节目里,小恒屹背诵古诗时那神采奕奕的眼神又有多少人看到?那不是被迫学习的样子,而是享受学习的舒适。
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结果。
但是从小带小恒屹的奶奶表示,自己没有规定孩子必须学会,开始只是给孩子读,后来孩子提出问题就给孩子慢慢讲解,孩子越来越有兴趣,后来就学会了这些。
《奇葩说》里曾有这么一段话让我记忆深刻:一个知识领域的能力是从学习这门知识的过程而来的。我们并非要直接获取某种知识,而是要学习与思考的过程。
在学前,孩子没有分数压力,没有考试压力,正是探索学习,体验学习快乐的最佳时期。
玩游戏可以带给孩子快乐,
看动画片可以带给孩子快乐,
学习同样也可以带给孩子快乐。
学前读书背古诗好吗?这位教师妈妈给你答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