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王利芬制作的“优米网”上,观看了微博营销达人杜子建的一期访谈节目。杜子建向观众推荐了几本书,其中有一本叫做《引爆点》。当听完该期节目后,我便读了这本书,感觉受益匪浅。
本书顾名思义,就是讲流行事件到底是偶然的,还是有规律可循的?到底能不能有规律的复制流行呢?结论当然是有的,也就是这本书讲的三点:个别人物,附着力因素和环境因素。满足这些条件,就有机会人为制造流行。本书对于从事营销,宣传的朋友有很多的借鉴意义,不妨一看。
第一部分讲个别人物法则,其中提及了三种人,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联系员俗话就是谁都认识,人脉很广的这样一类人;内行指的是对某一事物很懂,例如特别懂手机或者汽车等等的一类发烧友;推销员就是指口才很好,很有能力说服别人的人。如果一个人可以结合这三个特点于一身,他就很有机会发动潮流。例如美国独立战争的保罗内维尔骑马夜行的故事。一个小孩儿听到英国军队要突袭美国时候,他把这个事情告诉了保罗内维尔和威廉戴维斯,结果只有保罗内维尔把消息以爆炸的形式传播出去,威廉戴维斯确没有什么影响。关键点就是,保罗内维尔是这三种人的集合体,而威廉戴维斯只是一个普通人。保罗可以认识所有的有势力的人,他知道该把这个消息第一时间告诉谁,可以最大化传播,其次他是内行,他是抗英组织的成员,他知道怎么部署;最后他是一位演说家,他有能力说服大家一起联合起来抵抗。但是戴维斯估计就要骑着马闷着头夜里乱跑了,因为他本身资源和能力的局限性。
第二部分讲的是附着力,就是事情传播到你这里,它可以存留一段时间,而不是立刻就被忘记忽略了。这里必须提一下《芝麻街》和《蓝狗线索》这两个良心儿童节目。相比于国内的辣眼睛的巴啦啦小魔仙等动画片,我觉得以科学工作者的态度去制作3-5岁儿童爱看的节目,是值得称赞的。这两个节目是附着力因素的代表例子。电视节目组想提高3-5岁孩子的认字能力,来制作这个节目。他们先制作出自己理想的动画,然后通过试点的方式,播放给同龄孩子看,然后再用录像机记录孩子们观看的表情,最后测试孩子学会了多少单词。他们通过一点点微调,把孩子扭头不看的画面剪辑掉,把孩子聚精会神提高记忆的片段复制,分析孩子的思维方式,用科学方式最大化动画片附着力。一个动画片不是靠五颜六色的视觉,而是靠内容的排列组合去吸引孩子,去通过附着力的方式,通过分析尽可能让孩子看懂每一个场景。结果当然就是孩子们可以很轻松的学会单词。总是有一种方法,通过简单的包装调节,就可以让信息变得难以抗拒。
第三部分讲的是环境威力。就像一九八几年的纽约地铁站,到处垃圾,灯光昏暗,地铁上都是涂鸦,车厢内很冷,很多地铁措施被破坏,每年这里的犯罪率有15000起。警察局对这个区的治安比较头痛。新上任的警局局长应用了”破窗理论“。破窗理论简单来说就是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没人来修,行人会推断这个地方没人管,很快,更多的窗户会被打破。其实犯罪是混乱的必然结果。所以局长没有加大犯罪惩罚力度或者布置更多的警力,相反他把财政用在了清洁地铁周边环境问题。通过6年时间的清洁整理,使环境涣然一新。结果犯罪率神奇的急速下降。这里提一句,我看到的另一本书《集体思维》有时候,我们会觉得怎么有这么多脑残,其实在某一个特定的环境下,一个人的个性会变得荡然无存,进而贴近整个集体的性格特点。换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是变化的。只要他在一个不适应的环境下,他的性格就会改变。所以人们喜欢高估性格,低估了环境,从而总是在性格上找问题,而不是环境。
文章也讲了吸烟和如果控制吸烟,人类的记忆方式,很多有意思的科学讨论,这里不细致提及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6629925/062c371ffd0ee23f.jpg)
结论:想发起流行潮,就要把资源集中到引爆点上,找到合适的人,调整信息的附着力方式,然后在一个特定环境下触发,就有机会创造潮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