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懒妈
前文说过了大运动问题上的”懒妈“态度。这篇重点说说走路问题。
以前常看到一种妈妈形象:从后面握着宝宝的腋下,扶着宝宝学走路。那时,我以为宝宝走路都是教会的。生娃后也有朋友提醒我,到时你得扶着宝宝学走路,会腰疼的。
可是,我家宝宝从开始学走路,到会走路,这种贤惠的事,我都没干过。
宝宝学走过程
我是全职妈妈,所以宝宝学会走路的每一步都看在眼里。在会走之前,我们经常让她爬行,爬行了两三个月。
在快1岁时,她手扶着围栏,不迈步,只是看着大人走来走去。这样的状况持续了有段时间。
我没尝试帮她走路。有时我张开双臂说“宝宝来”。她会扶着围栏,慢慢蹲下,然后爬到我怀里。慢慢地,她的腿部力量更大了,对独自站立有了些信心,对迈步走起来有了点底气。她再次来到我怀里,是走两步,爬两步过来了。
她刚开始顶多能走两步,走不下去时就爬过来。这样的状况持续到1岁。
到1岁时,她仍然是走两步,就得爬。
她能像成人一样连续地走路,是在1岁零5天时。就像宝宝爬行时自己练习、培养对身体的感觉一样,她走路也是完全自己学会的。
宝宝在生命头一年最大的变化应该就是:从瘫软无力躺床上,变得能下地走路。我从宝宝出生就盼着看到她走路的样子。她终于会走了后,我控制不住兴奋了有段时间。这对宝宝也是意义重大,给她带来很大的自由度。
早晚不重要
在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宝宝大运动图表里,宝宝学会独走的平均时间是8.2月龄-17.6月龄。宝宝的动作发展的速度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只有当宝宝许多方面动作技能的发展都严重滞后,才有必要特别关注宝宝的动作发展。
如同宝宝用手早晚、会爬行早晚一样,何时学会走路,无法预测宝宝日后的发展。所以,在学会走路时间方面,家长不必和别人家孩子比较。对于这一点,目前心理学界是达成共识的:
《发展心理学》(David R. Shaffer):较快掌握这些技能(走路等)的婴儿并不一定比掌握这些技能速度一般或稍慢的婴儿更加聪明,也不能据此认为前者的发展更有优势。动作发展的速度实际上很少能够预测孩子未来的发展。
学步车?学步带?
宝宝还不会走路时,亲戚建议我们给小孩买学步车。我之前写绑腿文章时提到过: 学步车可能导致宝宝O型腿或X型腿 ,而且宝宝可能养成掂着脚走路的习惯。此外,宝宝使用学步车,就失去了练习肌肉、平衡的机会,反而会导致独走时间更推迟。
《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学步车并不像它的名字那样能帮助孩子练习走路,反而会打消孩子走路的欲望。更糟糕的是,学步车还有很大的安全隐患,因为孩子碰到小玩具或地毯等障碍物时,学步车很容易翻倒。美国儿科学会强烈建议家长不要给孩子使用学步车。
当初家里长辈说让我们用长毛巾做一个学步带,从后面牵着小孩,免得她摔倒。可是,学步带会妨碍宝宝寻找对身体的感觉。试想,你在学习一样技能,比如打乒乓球,有一个机械臂每次都把球打到正适合你发挥的位置,真正上场比赛时,对手可不会这样。或者你在录自己弹的吉他曲,可是录音机会自动修复你弹失败的地方,这对你的学习反而是阻碍。
我们成人学东西也是这样:都是自己学会的,没有人能“教”会你。我不是说不需要教。但是真正让你“懂”的那一瞬间,一定是你自己长期琢磨、试错的结果。即使有别人教,但要把东西变成你自己知识体系的一部分,需要你自己付出主动的努力。
宝宝不能摔跤?
我家宝宝会走路的刚开始几天,也是常摔跤的。我看有文章教家长告诉宝宝如何避免摔跤:“宝宝可以这样蹲下来,可以这样扶着地。”
我觉得这些教导都是多余的。宝宝自己就会!她的大脑会做出判断怎么样来维持身体的平衡,这对她的大脑也是一项锻炼。
在我家宝宝学走路前后,刚开始她会摔着下巴、脸,会大哭。很快,再次摔倒前,她会迅速双手撑地,再没让自己的脸磕过。这个过程只花了两天左右。在1岁零5天会走之后,摔得很少了。偶尔摔,她会双手撑地保护自己。
我家宝宝现在走得很好了,不摔跤,动作快,反应敏捷、机灵。
发现
通过观察我家宝宝走路,我再次发现:
I.
宝宝的大运动,最好让她自己习得。比如翻身,大人帮着宝宝翻身,宝宝就失去了一次锻炼的机会。大人示范给宝宝如何爬行,宝宝正在寻找对自己身体的感觉,还要听大人指挥,乱套了。
不要浪费宝宝的学习机会。还记得在宝宝会扶站后,我想教她蹲,给她示范。但是她无动于衷。后来我看到她在自己尝试着蹲下、起来。后来不用扶东西,也能蹲下、起来了。这就是宝宝的自我学习能力。
II.
我在小区里带宝宝晒太阳时,看到有同月龄宝宝扶着花坛边缘,迟迟不迈步,就像我家宝宝曾经那样。旁边的家长说:“这孩子胆小。”
宝宝对自己的肌肉能力是有判断的。他如果判断自己能走了,是会迈开步子的。只是时机没到而已。家长应该在旁边做好保护措施,而不是催促宝宝走路,还论断宝宝胆小。
我家嘻嘻会走之后,有时需要迈过门槛、上台阶,她会伸出一只手,向我们寻求帮助。宝宝对于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心里有数。我们牵着她的手走过几次,她长高了些、腿部力量更强、走路更熟练后,再经过同样的门槛,就不再向我们伸手了。
当然,本文说的任何一项都不绝对。出门了,后面来车了,当然要牵宝宝的手,免得宝宝乱走。宝宝走在水泥地上,也不能任凭其摔着,毕竟会伤着宝宝娇嫩的脸蛋。总之,在安全的前提下,发挥宝宝的主观能动精神,静等宝宝迈开小腿走路的日子来到。
![](https://img.haomeiwen.com/i4216103/17a0fadccc8d8e1a.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