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洛漪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需要建设大量的公类设施,社会面临着某些必需的公共设施与生产设施遭到选址的排斥事件。频频遭受到城市设施建设时的民众的反对与阻拦,不得不将城市设施项目建设搁置。这种“别建设在我家后院”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邻避”。主要是指在现代化与都市化的进程中,许多集体消费的必要公共设施与非集体消费的生产设施,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引起周边群众强烈反对与抗争。这种邻避困难需要我们各方共同努力,共同商讨,相互沟通,一起解决的。所以我们必须寻找困难的原因,对症下药,确保政府的社会治理与服务的工作更加顺利进行。
邻避困难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也是当下社会治理的难题。主要表现在:许多“不得不建”的城市设施一“闹”即停,政府也无能为力。当民众面对回答“建在哪儿”的时候,就会有“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诉求。政府与民众沟通不顺利,即使商讨会议一致通过后,在媒体舆论下依然存在大部分民众的反对声,甚至引起舆论发酵事件。因此,我们要深入了解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当下困难。
政府与群众没有进行日常化的良性互动沟通机制,造成邻避困难的难解决的根源。搭建好公民与政府的沟通机制是处理社会矛盾的手段。不要等了有了纠纷再去临时抱佛脚的态度应付,那只会让政府的公信力下降。如某市PX化工项目被纳入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在环评网站公告,并没有引起市民的反应,直到在推广之后却遭到大部分的市民强烈反对,最后引起强烈的舆论风波,这归根到底是政府没有在事先与市民进行良好的协商解释工作。
依法决策机制不完善,直接导致民众与政府的强烈矛盾冲突。没有法律作为行为指引,没有健全的决策机制,群众的利益与公共设施建设一旦形成矛盾关系,那邻避困难就更加难解决。如澳门的美沙酮服务站建设问题,由于决策过程中没有很好地顾忌群众的反应,选址方案的结论公布不及时,导致民众产生严重的误会。所以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利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引导和支持人们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利益,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维护群众利益制度不完善,为邻避困境埋下伏笔。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把信访纳入法制化轨道,保障合理合法诉求,从源头治理,防止大规模的邻避事态。群众的利益是我们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如果不确保群众的根本的利益,那就是我们工作做不到位,如隆兴花园小区变电站设置问题,遭到当地小区居民严重反对,原因是危害到他们的利益,但是从长远来看,不设立变电站的话,区域内的居民就面临意外停电的不便,所以这说明维护群众的利益制度要建设完善,如何做到最大公约数是当政者的主要政绩之所在。
只要邻避设施选址通盘考虑和权衡经济、政治、社会、心理、环境、交通等各方面因素,尤其是得到选址社区的认同和配合,就能促进设施顺利落址;除此之外,我们也要借鉴国外的优秀经验,如德国、加拿大、英国与美国等,因为他们的邻避困难发生得比我国要早,有着丰富的治理经验。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我相信,邻避困难不再是社会治理的难题,同时也提高了社会治理的水平,确保人民安居乐业,进一步推进平安和谐中国的建设!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