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强人的生活哲学
我花了两周的时间读完了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最大的感受是这是一本强者的生活哲学,也是强者的生活指南,本书核心思想是我们的人生状态取决于自己的选择。本书采用的对话体形式,围绕两大主题展开,“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和“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感谢本书作者岸见一郎、古贺史健,感谢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三位牛人的思想汇聚于一本书中,启发了我的生活勇气。
一、我们为什么会感到不幸?不幸是谁的错?
1.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
原因论是把现在的状态和行为当作结果去推导致的原因,认为是过去的经历造成现在的不幸。
原因论关注过去,试图找出原因,却会形成更加难以改变的借口,这也是我前段时间所发现自己的一些诟病,过于纠结过去的经历,现在无法改变的习惯归咎于过去所受的创伤,童年父母的忽略,或者某次发生的哪个事件不小心伤害了我等等,这类让过去经历背锅解释只会让自己更安于现状,更难作出改变。也就是把行为合理化了,在原因论视角下,想改变自己,我只是告诉自己不要找借口了,也有点效果,但是当我学习到目的论的解释才醍醐灌顶。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目的论主张我们都是为了某些目的而活着,我们的某些行为、态度或许不能直接理解,但它们一定服务于我们的某些目的。
目的论把视角关注点放在现在,把现在的状态认同为了达成某一目的,找出这个目的,破除目的,状态和行为自然破除。
举个例子:一个宅在家,居久不出的人一出门感到身体严重不适,或头痛或心慌,或无所适从,原因论会去探究过去是不是因为在外面受到什么伤害,是不是从小经历虐待所以不相信外面有友善的人存在…找到这些之后呢?你告诉他其实外面还是有很多好人的,但还是不能解释为什么那么多人懂得很多道理,知道改变可以更好,还是很难改变。 目的论会这样去思考,所谓的身体不适和严重反应只是为了服务于自己不出门这个目的,这个人并不一定有受虐待没有遇到好人,如此就无法解释那些经历惨痛却依然通过努力过上好日子的人了,只是他自己心里不愿意出门,也许为了逃避现实的压力,也许在家里有更有意思的事情…回到自己身上,想要改变一个坏习惯,不一定非得花费时间去探寻坏习惯形成的历史背景和原因,那可能会成为肯定坏习惯存在的借口,最好的方式是发展一个好习惯替代它,比如最近我下载了电子书阅读软件,可以把几十本书装进手机里,ipad里,随时阅读,随时记笔记,随时成长,自然就不想用手机刷无聊八卦了,毕竟,比起见证别人的成长,我更想亲身感受这件事。
2.不要老让“过去”背锅,所谓的心理创伤并不存在。
又是一次醍醐灌顶,我脑海中萦绕着万维钢说过的一句话“阿德勒哲学是强者的哲学”。 以前学习心理学,以弗洛伊德和荣格思想为主,经常对着自己的行为去追溯到过去的经历中,寻找某次的心理创伤,也许追溯到童年哪个人不经意间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我感到很受伤,于是之后一直重复的创伤应激模式。
而今天阿德勒告诉我根本没有心理创伤这回事,他还说我们不是由之前的经历所造就的,正确的说不是那些经历影响了我,而是对待那些经历的态度所深刻影响,如此便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人同样的经历却塑造了不一样的人生。
阿德勒确实是强者的哲学,因为认同了“无心理创伤,一切都是我选择的结果”这件事后,就没有理由把自己现在的错误结果归结于外界的任何人,更没有理由拿童年父母的疏忽当借口了,这时候我必须面对自己真实的愚蠢,当然我也有机会变得更加强大了。
过去的事情是真实存在的,有时候也得到了真实的伤害,如何面对过去?我没没有时光机,不能回到过去重新开始,也无法改变过去的经历,如果简单的活在原因论里,就将过去做成了无法反驳的剑,不断戳着过去的伤口,进入消极被动的人生模式。
过去经历无法改变,但赋予过去经历什么样的意义和价值,是现在的自己面对的课题,也是未来的自己影响最深的。
不能改变过去,但我们可以改变过去经历对于自己的意义,去主动改变,超越自己。
3.无人想作恶,真没有人处心积虑害你。
这里的“恶”是没有好处的意思,古希腊对善的含义并非善良,而是有好处,无人作恶是说没有人会做没有好处的事情。即使有人搞破坏,为了金钱而杀人,也是在追求好处,只是这个好处只有他自己感觉到,对别人是损失甚至伤害。
愤怒是一种手段。以前我以为愤怒时的自我是缺席的,人在愤怒,在情绪激动时是不受自己控制的,可是这样的确就无法解释既然愤怒是不可控制的,如果当时手里有把刀是不是就会杀人了呢?那情绪过激杀人的是不是就无罪了呢?又,为什么我们可以对一个人愤怒,转而对另一个人笑脸相迎,这说明愤怒并非不可控制,不是情绪主导了自己,从目的论出发,是发怒的人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制造了愤怒的情绪,或许是为了震慑对方,让对方感到害怕,顺利让对方听自己的话。
发怒是一种交流方式。易怒的人并不是性情急躁,他不知道除了发怒还可以有其他的有效交流方式。除了发怒,我们还可以用语言,逻辑平静地交流解决问题。所以才会说“不由得发火”之类的话。这其实是在借助发怒来进行交流。
我们不能上任何挑衅的当。面对发怒和伤害自己的人,回以愤怒和反击时,要先想想对方的目的是什么?对方的目的是通过攻击把自己拉入与他的权利斗争中去,一旦陷进去了,便正中下怀,可能对方就是想找人和他吵架,就是想证明别人和他一样是个暴躁愤怒的人,那我呢,不就变成他了吗? 再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与他争论并不是重要的事情,破口辱骂,人身攻击,把自己搞的一肚子火,对身体有所损伤,还浪费大量的时间,没有价值。
面对发怒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做回应,不是控制自己的怒气,也不是忍耐,是真正意识到没必要生气,没必要发怒,用平和和智慧去解决。
当有人对你辱骂时,如何才能做到不生气呢?从目的论观察,对方的辱骂其实是想通过愤怒、人生攻击把你拉入到与他的权利斗争中去,如果开始你们讨论的是各自的观点,现在已经完全脱离讨论的范围,既没必要生气,也没必要回应。一旦进入这场竞争,一定会有输赢,如果对方输了,退出了,就会进入下一个阶段:复仇阶段。人际关系一旦进入复仇阶段就很难修复,不管你说什么做什么都有人和你作对,这个人出于各种需要还得天天面对,痛不痛苦?叛逆期的孩子就是通过各种不被父母认可的怪异行为报复自己的父母。
4.选择权永远掌握在自己手里。不改变,也是自己的选择。
我们的人生状态,也就是生活状态与自己的世界观和生活方式相关,性格给人的感觉总是固定的,难以改变的,有种宿命论的感觉,这是错觉,其实我们可以换个表述方式就能体会到其中的微妙差异,一个形容自己性格悲观的人,换种说法“我是一个有悲观世界观的人”,性格是难以改变的,但世界观可以改变。
不仅不幸的生活感觉是自己选择的,不幸的生活状态也是自己选择的,我们总是不满于现状,其实是自己选择了不改变,因为懒得去面对改变的未知困难,保持当下自己就可以依照过去的经验继续生活,改变却会有很多未知困难,未知的状态境遇需要去判断触发一系列的变化。比起改变,你选择了继续不满地活着。
如何改变你的人生状态改变自己的人生状态的确需要勇气,面对新环境、新问题的勇气,面对幸福的勇气,想要改变自己对世界对人生对生活的看法,那就要改变自己与世界的连接方式,沟通方式,首先要有摒弃过去生活的决心。
警惕“如果…就…”句式,如果我能和他一样健康就好了,如果我有时间写作,也能成为优秀的小说家,一方面对未来报有期待,一方面又原地不动,给自己找足了借口,如果你想成为小说家,首先你得开始写小说,不敢做是因为害怕面对刚开始写作的拙劣笨拙,这些会给你对未来的幻想有个沉痛的打击,但那又怎么样,想成功,你还要继续写,去反复锻炼才能减轻陌生和笨拙,对于一个新领域你和刚学走路的娃娃没有两样,记得给自己耐心;又或者去做了之后你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走这条路,因为你有很严重的阅读障碍,你喜欢运动,不喜欢窝在家里写东西,那也没关系,早点意识到这个不适合自己,便有机会去寻找真正发挥自己优势的东西。但如果就得幻想只能让自己沉浸在我也可以的假想中,沉浸在虚无的可能性中,不敢改变,原地徘徊,停滞不前。
必须改变的是什么?我这个人还是这个人,改变的是我与世界的沟通方式,是我的行为,是生活方式,是生活状态,过去的确发生了很多事情,但未来的走向如何不仅仅依靠过去经历叠加,在这一刻,在当下,我永远拥有选择权,我的选择影响未来走向,决定了我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
决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状态)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如果你讨厌一个人的某部分特征,或是言语,或是行为,其实是你先讨厌这个人,然后找出一些特征来证明自己对他的讨厌是合理的。这就是人生谎言,企图把自己的状态形成的责任归咎于外界,归责于旁人,来逃避真实的问题,这无关善恶,只是缺乏一份面对真实的勇气,缺乏直面人生的勇气。不管什么时候,我们人生的决定权都在自己手中,或许无法控制事件经历的发展,但我们仍然可以决定赋予他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阿德勒哲学是勇气的哲学。
阿德勒心理学是勇气的心理学,也是使用的心理学。过去的经历固然重要,但我们人是有自由意志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5.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根本不可能不受伤”,意识到这个事实,才能带着勇气去开展人际关系,否则为了惧怕人际关系中的伤害,我们会用各种方式最终把自己活成一座孤岛。
人为什么会讨厌自己呢,有人把自己形容的一无是处,是对自身的自卑,是害怕别人攻击和否定自己,怕被拒绝不被接受,所以自己率先把自己形容的一无是处,以此逃避他人的攻击,也逃避了人际关系,仅存一点道德优越感,其实抨击自己也是为了证明自己是好的,因为自我要求高才看到那些缺点,也是自卑导致自负的一种表现。
这样做对自己有什么好处,有人见到异性就会脸红,他说我之所以不能跟他在一起是因为我看到他就脸红,无法说话,其实她是用脸红来掩饰自己的自卑,如果我不脸红就可以自如地和他交谈,我们就会在一起了,也是为了逃避被拒绝的压力,所以制造了脸红这个行为,成为自己不敢告白的借口。
一切烦恼来源于人际关系,不仅包括与他人的关系,也包括与内在自己的关系。一个不愿出门上班的人可能是惧怕外部环境的不认可,投几个简历,去面试几次被拒绝就开始怀疑人生了,是体验到了被拒绝的羞耻感、挫败感,不被认可,和“我没有能力”的感觉使他不敢外出工作,面对这些人生真实的课题。
要想改变,就要意识到自己不接受自己是对压力的逃避,鼓励自己去接纳现在的自己,承认自己缺乏勇气,是改变的开始。
曾经我非常痛苦纠结于自己的朋友少,人际关系少,也有段时间会非常刻意地去各种场合交朋友,与人交流,后来我放下了这种刻意交朋友的方式。因为根本无法交得真心朋友,在社会场上每个人都装着自己的利益和目的,会伪装成各种认同和喜欢你的样子,但我不需要如此。最近我突然洞察到,人什么情况下需要朋友呢?在你喜悦,获得荣耀的时候,需要有人见证和认可;在你悲伤难过的时候,需要有人开解和鼓励。如果我不需要他人认可,也有丰满的自信感,如果我不需要他人的鼓励,也可以在失落中重拾信心,那么我可以不需要朋友,起码不必刻意找寻朋友,安心地成长自己,遇到了就是遇到了。朋友关系和工作人际关系不同,需要的不是宽度,是深度。
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是谁,而是在你面前我可以是自己。在一个人面前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不必炫耀来彰显自己的价值,也不必自卑来否定自己,只是自然而然地,平和地做自己,把对方也当成一个真实的人,不强加束缚,限制对方,真心地希望对方好,祝福对方。这个人也要值得你的好,不束缚不代表任由其散漫发展,对于伤害自己的人是不值得被真心对待的,也要学会放弃,可以分手。最怕的是既不满足现状,又什么都不做维持现状,非常委屈非常不满。
在人际关系中,需要注意,无论自己多么正确都不要认为我是正确的而去责难对方,一旦认为我是正确的,势必是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就进入了权力之争,就必须有输赢,高低立下的比较和竞争,在竞争里面,对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竞争,等就会等同于失败。如果真的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对方持有什么观点并不重要,更没有必要去通过对方的错误,和竞争去确认和彰显自己的正确了。只有摆脱了对对错的执着,脱离了竞争关系,才能轻松地完善自我。
6.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
自卑感是希望自己进步,对自己的现状不满意,努力还不够,技术不达标,觉得自己达不到自己要求的标准,觉得自己不够好,这是自卑感。自卑情结更多用在原因论的表述中,我因为学历太低所以至今没有成功,我因为不够漂亮所以没有男生喜欢,因为童年时父母离婚了,所以我对婚姻失去了信心,现在还没有结婚…这些都把自卑当作借口掩饰自己导致的现状这一事实,然后停留原地,无法改变。 自卑感本身是“求好”,不是坏事,善加利用便可以成为前进的动力。看到自己的不足,去改变生活方式,去行动上改变,这份不足就会慢慢的缩小,自己也就获得了进步。
自卑和自负看起来是一对反义词,但在现实生活中,自卑的人可能是自负,自大的人可能是根本的自卑。特别是那些夸夸其谈,好大喜功,或者自吹自擂的人,其实他们是因为极度的自卑,对自己不自信,担心如果不夸耀自己就不被关注,如果不主动告知别人,旁人就无法发现他的优点。总是诉说不幸的人,也是把自己的弱势当作武器,希望得到格外的照顾,嘴巴上说着自己的不幸,对自己的不满,但又极度的需要不幸,来掩饰自己真实的虚弱,好像在说“如果我没有经历这些糟糕的事,肯定也可以过的很好”,或者是“我很不幸,照顾照顾我吧”,
那些困扰我们的烦恼都来自于主观世界,并不是客观事实。如果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没有参照标准,就没有高矮美丑穷富,没有比较就没有落差感觉,就不会有烦恼了。外界的事物发展状态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能控制的是自己对外界世界的看法,这些看法左右了我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识。
没有人是因为生来不幸而感到不幸,这份不幸是自己赋予的,如果一个人天生没有双腿,而他又不知道大部分人生来有腿,那他也能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会感觉痛苦乃至不幸。只有看到正常行走的人,经受了对比和异样目光,逐渐认同自己是个例,是不正常的,才会受此折磨,而认为自己是不幸的。
人生追求的应该是自我实现,竞争的是过去的自己,而不是把生活当成赛道,处处寻求超越别人,那样的话一定总是倍感挫败,因为总会有人比你过得好,比你能力强,长的好看…最终活了一辈子发现自己成为了任何人,就是没有做自己。 想要做自己就必然会面临与人竞争的牵绊,把关注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去追求对自己的进步和超越。
陷入与他人的比较和竞争中,就会有没完没了的麻烦和挫败感,这会儿沉浸在对他人的优越感中,下秒可能因为不如对方的一个优点就掉入了自卑的无底洞。我们不可能时时站于上风,每个人都有优缺点,漫漫人生中,每个人都有荣耀和坎坷,把视线放远一点去看,就发现当前的竞争是没有意义的。
当陷入比较和竞争中时,就是把周围的世界和周围的人视同敌人,要随时保持警惕,随时发起和承受比较和攻击,所以有的人明明有很大事业成就却依然不幸福,在充满敌对的世界里生活太痛苦了。
我们周围的人是伙伴,在人生路上大家一起前行,有的人走的快一点,有的人走的慢一点,有的人站在家人的翅膀上,有的人背上还驮着很重的包袱…在知识,经验,种族,长相等等方面我们都不一样,但我们在人生这条路上是同路人,我们遇到的困难、坎坷的事件或许不同,但喜悦、悲伤、快乐这些人本然的感受是一样的。
人生不是竞技场,我们活着也不是为了竞争,去实现自我,去选择各种方式,去帮助他人,帮助社会,实现自我的价值,就是人生的目的。
二、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
1.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能获得自由。
根本没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在人际关系中寻求认可,就会有所图,会小心翼翼,就不能自如地做自己,转而讨好对方。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就是一直在追求身边人的认可,这样做的弊端就是你永远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一旦有无力满足的时候就会失去信任,也失去了对自己价值的肯定,会反反复复迷失自我,失去自由。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拿被认可当作目的,寻求被认可就是把自己的人生交给别人评判,把自己的选择权交到他人手上。如果我是对的,不需要别人的认可我也是对的,如果我是错的,别人也不会认可我。我们不需要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也不需要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活,应该活出自己的价值观,正确的事情不需要借助他人的认可来确认正确,正确本身就具有意义。如果我们工作是为了得到领导的认可,学习为了得到老师的认可,就是把自己双手交出去,去模仿别人的人生,失去了自我。如果一旦领导不再认可你,或者只是偶尔不认可,就会失去工作做事的动力;如果老师偶尔不能给予认可,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可是你学习是为老师学还是工作为了领导而做呢?这样就把自己的选择权控制权统统交到他人手上,过上了消极被动的人生。我们要学习找到自己的意义和价值,我学习是因为自己想要学习,在这个领域得到进步,突破自己;工作是因为自己喜欢,乐于应对工作中的挑战,愿意在这个行业认真做事,有所建树,一切都是由我出发,而不是为了谁谁的认可。
不是为了满足他人的期待而活”,那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知道自己不为了别人的期待而活,也要明白别人不为了我的期待而活,即使我对自己的价值观再自信,也没有理由因为对方不理解不去做而发怒或是生气。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2.做到课题分离,就能获得自由。
要想缔结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保持一定距离;太过亲密就无法正面对话。但是,距离也不可以太远。人与人之间要想有效联系,而不是缠绕,就要给予对方和自己独立的空间和一定的距离,太近了就会干涉对方的决定和行为,就像一些乱七八糟的线缠绕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烦恼也就由此而生。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课题分离,要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来看,你可以帮助别人,协助他看清问题,走出困难,但做什么决定,要不要改变,是对方的课题,不能强求对方改变,即使你认为自己是多么正确,都不能抢夺对方的决定权,否则只会适得其反,让对方产生强烈的反抗情绪。能改变自己人生的只有自己。
即使亲密的家人也不应该横加干涉,只是在对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把他人的课题放下,不要胡乱揽入自己的人生,是为人生减负。别人的课题,若是别人不想改变,我们没有权利强迫其改变,也无法做到强迫其认同并行动,所以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更不要把对方的课题烦恼强加给自己。
很多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遇到问题想一想这是谁的课题,对于对方的横加干涉或是指责,或是强烈的愤怒,如果自己做的事情并没有伤害他人,且是正确的,那就没有必要理会,即使对方再强烈的愤怒,那也是对方自己的课题,是他分不清你的人生该由你做主,在企图妄加干涉,所以愤怒的后果也是他自己承担的课题。
漫漫人生路,每个人都会面对自己的坎坷,错误,我们要找到自己的课题,自己的人生,要做出自己认为最正确的选择,承担和为此负责的只有自己,即使他人说着再多的“为了你好”,也要记得这是自己的课题,要自己去摸索去做决定,而不是为了讨好任何人,也不是为了寻求任何人的认可。 除此之外,别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说,是别人的课题,事实上我们确实无法控制这些,所以把别人的课题还给他们,烦恼就轻轻飞走了…
我希望自己能被喜欢,这是我的课题。别人喜不喜欢我,讨不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不能控制,也不能强求,做到课题分离,才能获得自由。自由就是可以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过下去,不畏人言,不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
3.我不是世界中心,我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过度追求别人的认可,其实是以自我为中心。正因为不想被他人认为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的执著。总是关注别人如何看自己,自己能不能得到认可,别人能不能满足自己的欲求,根本没有空间去真正的关心对方,眼里只有自己。
我们都在寻找一种“和我有关”的归属感,不仅要靠在那里,必须要参与进去我们才能获得这份归属感,也就是要直面人生中的问题,身体、健康,交友,工作、家庭…等,不能逃避和用谎言掩盖。
真实的世界就像一个地球仪,可以以任意点为中心,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通过自己这双眼睛看这个世界的地图中心。觉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就会把他人看成服务于我的人,只关心别人能带给我什么,而不能真正的关心对方需要什么。这个中心的论点让我突然警醒,自己正是以我为世界中心,特别是在朋友关系中,很少能去直接考虑对方的需要,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给予需要。要去真心地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给她真正需要的,而不仅仅是我想给的。
找寻自我,做自己也是一个入口,一个人只有能从容的做自己了,才有空间去看到并满足别人的需求,只有处理好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才能去建立我和你的关系,然后建立更复杂的,更广的关系。
自我接纳,而不是自我肯定。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还相信自己能做到,是盲目的乐观,是对自己的谎言。自我接纳是接受自己没做到这个事实,然后去看怎么样可以达到目标,也就是接受不可改变的,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这就是自我接纳。比如一次业务谈判没有成功,自我肯定是告诉自己这次是运气不好,下次一定可以成功。自我接纳是接受这次谈判失败的自己,去做个复盘,看看自己哪部分能力还欠缺,哪里没有做好,导致了谈判失败,然后去努力改善,即使下一次不成功,每次都这样做,也会无限次的接近成功。相比较而言,自我接纳是更主动,更具勇气作出改变的方式。
如果想和对方建立好的关系,亲密的关系就要投以信任信赖,对方会不会背叛,那是对方的课题,但在建立时,我带着这份信赖的目的出发,才有机会建立起好的关系。
对身边人好一些,对陌生人好一些,不是因为他人需要,而是因为自己需要。每个人都有道德需求和价值需求,工作,学习,建立家庭,充当社会角色,都是为了实现价值,让自己有用,可以心安理得地存在于这个世界。
共同体感觉是幸福的人际关系的最重要的指标。如果现在我和一个人谈话,我们两个营造的氛围就是共同体感觉,如果我们在争吵,这份共同体感觉就是压抑充满攻击性的,如果我们在约会,开心的畅谈,交换心扉,那我们的共同体感觉就是安全信任和温暖的。
课题分离不是疏远人际关系,而是保留一定的空间,有个亲密的度,在关键时刻,关键选择权不要横加干涉,就像把马儿领到水边,但你不能强行按头喝水,你所做的努力都只限定在把马儿带到水边的范围,如果它想喝,自然会喝,强迫其喝,只会产生抵触,伤害彼此的关系。
人际关系“王牌”,握在你自己手里,既不可以去操纵他人,也不能操纵他人。只要自己想修复关系,就尽管去做,不要期待对方会因为自己的变化而变化,那是一种束缚,做好自己对方或许会改变,或许会不变,起码自己的人生没有遗憾。
让自己参与到共同体中,获得参与感,但不要臣服于某一共同体,除了当前的共同体,比如学校,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存在,比如社会。当在一个共同体中受到严重挫败,要意识到自己只是在当前这一共同体中受挫,不代表全部,这个共同体中的权利者也只是在这里才起作用,脱离这个共同体我们是平等的人,如果对方提出不合理的要求,可以理所当然地拒绝,而不必心怀愧疚或委曲求全。一定要意识到还有更大的存在,这样就不会把自己拘泥于当前的共同体畏缩不前。
4.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尽情地去鼓励,给予勇气。
阿德勒心理学反对一切“纵向关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际关系都看作“横向关系”。
表扬和批评是把关系变成了纵向关系,用一种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操纵对方,来掩饰自己的虚弱感,达成我比别人强的错觉,这种人非常惧怕对方的强大和成长,会让自己挫败和没面子。有些伴侣关系中的男人就存在这种操纵,会贬低女方对家庭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的劳动,其实两个人只是劳动场合不同,男人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维护自己的地位,害怕女方的价值与自己平等甚至超过自己。维护自己虚弱的面子不被崩塌。横向关系是把人放在一个水平线,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谁都没有权利去操纵对方,或许是承担不同的责任,不同的工作,但作为人是平等的。
既不表扬,也不批评,而是去鼓励对方,使其获得面对问题的勇气,积极地通过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表扬是在纵向关系中居高临下的对对方形成一种认可,接受表扬就代表承认了这种居高临下的关系,就感受到自己的虚弱和不平等的关系,鼓励不同,鼓励是在横向关系中给予对方面对问题的勇气,是平等关系的帮助。如果以获得表扬为目的,人就会去迎合对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又回到了为了别人的认可而活的被动局面。
鼓励他人,可以直接表达对方的贡献也可以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使用评价性的语言,诸如“你很好”“太棒了”“你做的很对”这种评价性语言给人一种居高临下被评判的感觉,如果对方帮助了你,只需要说一句“谢谢”或者“得到你的帮助我很开心”之类的话就是平等关系中的鼓励。鼓励就是承认并接受对方的价值对自己的贡献,不需要表扬,只是承认并接受,对方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和付出被尊重,就会获得勇气。
有的人甘愿停留在纵向关系中,接受别人的认可和表扬,这是因为有好处,好处是不用承担责任,为了讨好和获得对方的认可,会按照对方的想法做事,这样遇到了失败就可以把责任推到对方身上,而不用抱有愧疚,从而逃离面对真实的问题和挫败感。但是,在平等关系中我们永远有拒绝和提出更好建议的机会,也意味着我们要面对问题和承担责任的勇气,只有这样,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成长。
存在本身就有意义。从存在的角度出发去感受并承认对方的价值,而不是从行为角度,对方一定要做了什么事情,有什么行为才能感受到其价值,这是把价值限定在了单维度,世界是多维度的,就像没有劳动力的老年人,无法为子女分忧做事了,但她依然承载着子女儿孙的情感,只要她存在,好生生地活在世上,平安健康,她的子女儿孙便感到心理喜悦,这就是存在价值。而批评正是一种行为价值,比如家长把自己的孩子想象成应该是成绩优异,懂事听话,爱交朋友,尊重老师,成绩考不好立马就批评,进行扣分;应该把孩子想象成从零开始,有做的好的就给予对方鼓励,给予勇气。鼓励,而不是评价,由我开始。
5.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学习理论并用在实践上,进而改变生活方式并没有那么容易,需要漫长的时间,即使明白了道理,我们依然会做错,会走偏,会质疑自己是不是正确,会退行到原有的生活节奏,但是我们不要放弃,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和现在,改变最好的时间是现在,只要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去观察去调整,去改变,假以时日一定会看到生活有了很大改观,对于未来的自己,现在是最年轻的一天。
人生是多个维度的,一个维度的成败只代表当前维度,我们要有独立和整体的意识,一个人讨厌或喜欢你也只代表一个人的看法,要客观理解事实,不要以偏概全。
我们费尽心思寻求他人的认可,是为了喜欢自己,追求“我对别人有用”“我的存在有价值”的感觉,当我们能够做到接纳,可以信赖他人,为他人提供价值时,即使他人不知道,也能感受到自己具有价值,便得到了寻求他人认可的解脱,活的自由而幸福。
问题行为的背后是为了获取关注,当正面的努力不够,无法得到关注时,就会转而做更轻松的负面行为,以此获得廉价性的优越感。因为正面的结果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而问题行为,比如逃学,上课捣乱,相对就容易了很多。
我们那么努力,也只是为了做个普通人而已。26岁这年,我开始学习接受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这个事实,为什么非得去追求不同呢,那些成就伟大事业的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带着成就伟大事业的目标去生活而成为伟人的,他们也只是做自己的过程中努力遇到了机会,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但对于他们本身,他们依然是个普通人,逃离不脱生老病死,自然法则。 怀着甘心做个普通人的勇气,活出自己。
路上的过程也是目的,去享受专注在当下,专注在事情本身,结果到哪里谁也不知道,也不要强加给自己太多的预设,只要一直跳下去,一直做下去,就能达到结果本身,达成各个层次的结果,但终点在哪里我不知道。
今天,此时此刻就是为了此时此刻的舞蹈而存在,不是未来某个目标的准备期和忍耐期,那样的话,就会觉得只有达成目标的生活才具有意义,过程显得空虚而不被接纳,就会生出许多焦虑和烦恼。活在此时此刻就是安住当下,不要把当下的时间用来悔恨过去,忧虑未来,而是专注在当下的事情上,此刻本具有意义。
只有专注在此刻,去行动,才能改变,关注过去只是为自己找借口,关注未来,只是否定现在,只有此刻做的事才能改变未来的生活走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