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6-11.14回听了《游戏力》的课程
这次听课方式和第一次学有所不同,第一次是按照顺序,每次更新我就去听一点;而这次我先听了小结了解了理论框架,然后再回过去听之前的八堂课,让我最有感触的是三点
一、安全感、掌控感(或者说力量感)和适应性
孩子的心理成长规律,包含安全感、掌控感和适应性三个层面。先普及一个概念,安全感和掌控感的“感”,这个感来源于一次又一次的正向积累,所以安全感和掌控感是长期正向积累所形成的,我们如果需要培养这两方面,需要持续的、正面积累。同样,自信也是源于源于一次次“我做的到,我可以”的正面反馈和积累,这些积累都能给孩子力量,让他们在面对不确定时她知道“我有能力把它变成确定”
下面说说安全感、掌控感和适应性是因为什么原因所以产生,并且如此重要的:
孩子需要安全感,源自孩子出生前后环境的剧烈变化(由37度恒温、很有安全感的世界突然变成了十分陌生又冰冷的世界),这时候他会感到害怕,这时就需要父母给他安全感让她知道她是安全的。安全感是掌控感的基础,他可以通过大量得到他人的帮助和保护、被他人喜欢的经历和体验得到积累。
掌控感在孩子能自主运动时有了强烈的体现,这时她就会想控制东西,进行新的尝试,但是孩子需要在有足够安全感之后才愿意进行尝试,它可以通过大量按照自己的意愿探索环境,并取得成功的经历和体验的方式进行积累。当孩子行为倒退时,可能只是孩子在确认“如果我会了这个技能,父母还会继续保护我吗”
而适应性的发展是在当孩子发现有些东西是不由他所控制时,他碰到挫折后形成的,而在适应性这块我们家长需要做的是让孩子能从紧张的情绪状态中,缓解放松、回弹复原。
其实不管是安全感、掌控感还是适应性,都是对这个世界的反应:因为环境变了,害怕了,所以需要安全感;因为发现自己能自主运动了,所以想通过掌控感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因为发现世界不由自己所控制,所以不得不去适应这个世界,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缓解情绪,面对新环境、新挑战,这其实是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研究探索的问题——如何与世界相处。
二、游戏的作用
游戏是连接孩子内心与世界的桥梁,用游戏的方式走进孩子的世界,帮助他们化解不好的行为或情绪。
孩子害怕的东西可能是假的,但是他害怕的情绪却是真实存在的,所以游戏通过角色互换、虚拟等方式,可以把孩子幻想世界中的负面因素给化解掉,从而让孩子更好的理解现实世界。同时打闹类、角色互换类的游戏,可以把孩子弱势地位与家长的强势地位进行置换,让孩子通过掌控事情的节奏及发展,体会到自己的力量,这对孩子的自信的积累以及有勇气自己面对世界、处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三、零星感悟
1、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A、孩子建立掌控感不是补(如:通过打闹类游戏,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力量感和掌控力),更多的是当孩子想去探索未知世界时,不要去挡,探索世界会给孩子很好的一个掌控感的积累
B、当孩子害怕时,我们不仅仅改给予孩子保护(更多的是心理层面的),更该带着孩子试着面对害怕的东西,最终找到面对害怕东西的力量
C、当孩子出现分离焦虑问题时,我们要从适应分离的难过和重逢时快乐两个方面入手,给孩子一个完整的体验,让孩子知道虽然会分离但还会重逢的
D、当孩子有负面情绪时,我们除了缓解负面情绪外,还可以通过主动激发正情绪的方式达到情绪的平衡
其实很多东西是多个方面共同作用的,当我们只关注于某个点时,可能我们的处理方式也被局限了,我们可能只从问题的角度去弥补,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正面影响。所以如果我们用更广的视角去看这个问题,也许很多答案会有更容易被孩子接受的解决方式。
2、父母是孩子情绪的容器
其实孩子小的时候对一些问题的感觉是不那么敏感的,他们更多的是从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情绪中了解她应该具有的视角,所以大人看待问题的方式会很大程度影响孩子看待问题的方式。大人更主动、积极的看待问题,孩子才能被更好的影响。
3、管理好我们的预期
大人的情绪会影响孩子的情绪,而大人之所以有情绪是因为我们不合理的预期,我们常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孩子的速度及应该怎么做,却很少能真正现在孩子的视角看待问题。
4、形成孩子的世界观
孩子的世界观就是在一次次面对问题的大量积累中形成思维模式的,所以家长的引导方式决定孩子看世界的方式。
再次听《游戏力》的课程,我最想说的一点是换一个视角看待孩子的问题,真正了解他们的心理及需求。我们的处理方式会影响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要孩子做到,我们得先做到,因为孩子是我们的复制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