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开篇语我就说了,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写手,读书的时候除了为了完成作业或者应付考试胡编乱造几篇作文,我甚至连日记都没有写过,我更没想过,今天竟然能写出这么多文字。但事实是我正在写,从2月24日到此刻我已经写了10几篇文章,字数至少超过2万,甚至还开了这个公众号。我现在一点也不排斥写作,公众号也没给我带来任何写作的压力。
写作到底难在哪里?
并不是写作本身难,你觉得难,完全是你自己心里的感觉,这种“难的感觉”源于你对写作的认知,如果是一个月以前,我也会觉得难,难在哪里?
首先是对写作的认知偏差,认为写出来的东西一定就是一个作品,一个完美的作品,既然是一个作品那就得有观赏性或可读性,那么逻辑要严谨、文字要精彩、情节要感人、思想要深入等等。一旦陷入到这样的思维怪圈,你会发现,写作就应该作家来干,不适合我,所以还是别写了。
如果以上认知没有把你吓到,你还是有写的欲望,但还是没写出来,那本说明还是没有突破这个认知,首先是没有自信、然后是恐惧、最后是懒惰。
如果你跟过去的我一样,看过的书少的可怜,连日记都没有写过,从来也没想过要写,怎么能有写作的自信,不自卑已经不错了。
恐惧什么?怕自己写不好(没自信);怕语言不通,别人读不懂;怕辞藻干瘪,别人觉得枯燥;怕深度不够,被别人笑话;怕写出来的东西太low;总之真的好怕,怕的都是别人对你的评价,你写的这个东西完全是为了别人,不是“别人”的菜,你就不敢做了。
懒惰是万恶之源,要承认一点,写文章并不是很轻松地工作,要寻找一些灵感、要积累一些素材、要去体验生活、要充实自己,不仅仅是打字或者动笔带来的体力劳动,脑袋更是要高速运转。所以,当摆在你面前的两件事:一个是写作,一个是看电视剧,大多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后者。
好了,那么如何突破认知偏差,如何排除万难,让自己真的写起来呢?
回归写作的本质,由于受大脑记忆的局限,人类发明了文字,把文字写在纸上,用来记录一些信息,用来强化记忆,用来分享,用来交流,这就是写作的本质。
当纠正了对写作的认知,你会发现,其实只要会说话那么就一定会写作,只要有说话的意愿就一定会写作,把你要说的换一种方式呈现而已,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把职业写手称为“作家”,不可否认,所谓“作为”能写出很精彩的文章,但写作绝对不是作家的专属。我不是作家,我坐在家里一样能写出东西来,只要你愿意。
当你放下包袱,排除万难开始写了,写出真正属于自己的心境、写出你对万事万物的感受。你就会去观察生活,就会去体验人生,会去读书,会珍惜生命(时间),写着写着,会逐渐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你会发现,写作一点都不难了。
所谓放下包袱就是承认自己的不完美。写出来并分享,就是把自己的不完美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样活着,岂不快哉!我写作的动力就源于对旧有思维体系的突破。
思维陷阱(原创、如有雷同、存属巧合):我们会遇到很多这样的人,这个人说自己是个“完美主义者”,其实说这句话已经掉入了思维陷阱,这么说的意思无非要传递一个信号:我做事很认真,别想随便糊弄我,我眼里是容不了沙子的。可有一天这个人犯错误的时候,他就会说“人无完人”。“完美主义者”“人无完人”出自一人之口,是不是很矛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