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百万宝贝》中,女主角麦琪瘫痪以后无法继续从事她最爱的拳击事业,毅然决然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对她来说,无法以自己热爱的方式延续生命,宁可选择结束它!
这部电影曾一度给我造成巨大冲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死亡对生命来说意味着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死亡?
很多人说,一辈子一定要去一趟西藏,因为这是朝圣之旅,是救赎之旅。于我而言,西藏之行更重要的是思考生命与死亡的意义。
所以这一篇,我想专门写一下天葬、生命和死亡。
天 葬
天葬的由来,最早可以追溯到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熟读金庸的朋友对此并不陌生,《射雕英雄传》里郭靖背着黄蓉去找一灯治伤,要先回答三道考题,其中有一道就与佛祖割肉喂鹰有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查看相关典籍。
天葬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民族乃至不同的社会阶层都会形成不同的天葬仪式。
蒙古族的天葬习俗是将死去的人放在马车上,驾车在草原上奔腾,马车越来越快、越来越颠,尸体掉落在何处,就在何处回归草原。三天后回来找尸体,若是已被野兽吃掉,则意味着死者的灵魂得到安息。如果动得很少或原封未动,就被认为生前作恶,连鸟兽都不愿啄噬。这时,需要请喇嘛诵经超度,直到骨肉进入鹰狼之腹,才认为算是尽到了对死者的心意。
藏族地区又有不同,藏族地区的天葬是将死去的人背到天葬台,由天葬师进行天葬仪式(念经超度、解剖削肉),然后任秃鹫食之。待肌肉和内脏被吃干净,天葬师再将骨头捣碎,拌以糌粑,捍成团团,再把地上的血水粘干,然后扔给秃鹫,直到没有一点遗漏。
在西藏,秃鹫被视为神鸟,是天葬仪式的主要行使者,任何猎杀秃鹫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天葬台旁的山丘上,成群结队的秃鹫色达天葬台是阿坝藏族自治州最大的天葬台,每天都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藏民送他们逝去的亲人来此进行天葬,有些甚至驱车几百公里,到达时尸体已经变味变臭,但这依旧改变不了藏民的初心。
色达的天葬台他们会背着已经僵硬变味的尸体,在轮回塔前一圈又一圈的转着,祈求逝去的亲人可以得到超生。
在藏民的信仰里,灵魂是不灭的,可以轮回往复,死亡只是灵魂与肉身的分离,是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灵魂轮回后,肉身只是一副无用的“皮囊”,如果能拿来喂食秃鹫,便是最尊贵的布施,即藏传佛教的最高境界——舍身布施。
很多不明就里的导游喜欢解说“天葬可以让灵魂上天堂”,实际是一种谬传,在藏传佛教里,没有“人死了可以上天堂”之说。
当然,在等级观念森严的藏族地区,只有身份显赫或功绩卓绝的人,死后才有资格享受天葬仪式。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天葬师做完解剖仪式,向秃鹫群示意,等待已久的秃鹫们便一哄而上,撕扯死者的肝肠肉皮。天葬师在一旁大声颂念往生咒,身后青烟滚滚,天上鹰隼盘旋,说不出的悲凉肃杀。
仪式是神圣的,也是原始的、野蛮的、血腥的。
神灵们以这种方式告诫我们要敬畏生命,告诫我们只是大自然的蝼蚁,告诫我们要时刻谨记自己的渺小。
帘子拉开以瞬间,等待已久的秃鹫群一拥而上此刻,我很忧伤,我想起了很多人。
我想起断臂的杨过在剑冢说道,独孤求败生前何等快意江湖,死后不过是黄土一把,人生之悲,亦复如斯。
尘归尘、土归土。生前无比荣光,身后一把黄土。
我想起守卫处女宫的沙加,十二宫里最接近神的男人,在即将获胜的时刻选择被敌人杀死,只为完成生命的终极一步。
原来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结,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我想起在十字架上被火烧死的贞德,高呼着“自由”却忍受着炼狱,以此唤醒法国人的同仇敌忾。
星星之火,真的可以燎原。
我很忧伤,我想起了很多人。
我想起写出「生活总是让我们遍体鳞伤,但到后来,那些受伤的地方一定会变成我们最强壮的地方」的老人海明威;
我想起演绎「这世界上有一种鸟是没有脚的,它只能一直的飞呀飞呀,飞累了就在风里面睡觉,这种鸟一辈子只能下地一次,就是它死亡的时候」的张国荣;
我想起呐喊「我不得不和烈士和小丑走在同一道路上,万人都要将火熄灭,我一人独将此火熄灭」的海子。
我曾经在很多年间认为,他们离去是因为他们痛苦。现在终于明白:他们离去,是因为他们希望拥有完整的生命,希望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结束生命。
于大多数人而言,好死不如赖活着,可是于他们而言,有尊严的死,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生命与死亡,是人类思考的永恒话题。
世人往往沉浸在迎接生命的欢喜,却不愿意面对死亡来临时的恐惧。孩童口中谈及死亡,更会被奶奶们掌嘴,因为说了不吉利的话。
可是说与不说,死亡都会来临。
我很难想象藏民们跨越大山大河,来到这里看着自己朝夕相处的“皮囊”被秃鹫们撕扯是什么感觉,他们脸上没有痛苦,始终是平静的,仿佛这是一件平常的事情。
山野间等待进食的秃鹫群看开了生死,还有什么看不开的?
我们的问题就在于,在乎的太多,贪婪的太多,所以不愿意让生命谢幕,哪怕放弃生命最后的尊严,也要靠着呼吸机苟延残喘。科技和文明给我们带来了延长的生机,也加重了我们对死亡的恐惧。
可是不要忘记,狮子以羚羊为食,早晚要化作春泥长成草,再被羚羊吃掉。这是生与死的规则,生生不息。
所以与其为死亡的到来担惊受怕,不如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就像尼采所说,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生命充满意义,才能无惧死亡。
观看天葬的时候,我脑海里一直回响着海子最好的诗歌《九月》,第一句是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
野花一片
一句话涵盖了死亡,也有象征新生命的“野花”。
这首诗由张慧生谱曲,改编成歌曲,便是周云蓬唱的《九月》。
网上有个很火的段子是这么说的,「海子的诗,张慧生的曲,后经老周传唱下来!海子和张慧生都自杀了,周云蓬还活得好好的。」「因为海子和张慧生看不开,而周云蓬看不见。」
我想说的是,说这话的人根本没读懂海子。
在我看来,海子跟张慧生都看开了。
-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