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文明就是价值观的不同,当两个不同的人本身形成的价值观有很大差异时,两者就很难走到一起,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志同道合。
世界是多文明的集合体,公认的12大文明中,其中7个文明(美索不达美亚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古典文明、拜占庭文明、中美洲文明、安第斯文明)已不复存在,现今仅存五大文明(中国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和西方文明),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各种冲突,比如伊斯兰文明与非伊斯兰文明之间的冲突、西方文明与非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冲突的大小取决于文明之间的共识度。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普世文化,而是将有许多不同的文化和文明相互共存。
和平与文明的未来都取决于世界各大文明的政治,精神知识领袖之间的理解和合作。在文明的冲突中,欧洲和美国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文明和野蛮之间的更大的冲突,即全球性的“真正的冲突”中,已经在宗教、艺术、文学、哲学、科学、技术、道德和情感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的世界各伟大文明也将彼此携手或彼此分离。在正在来临的时代,文明的冲突是对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胁,而建立在多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与亚洲普世主义伴随而来的是亚洲人的“西方学”,它几乎是用西方的东方学曾用来描绘东方时所持的同样的否定态度来描绘西方的。对于东亚人来说,经济繁荣是其道德优越的证明。如果未来某一天印度取代东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那么世界就应当准备对印度文化的优越和种姓制度对经济展的贡献,以及印度如何通过回归本源和克服英帝国主义留下的失去光泽的西方遗产而最终取得文明中名列前茅的位置,进行广泛的专门的研究。物质的成功带来了对文化的伸张,硬实力衍生出软实力。
为什么文化共性促进人们之间的合作和凝聚力,而文化的差异却加剧分裂和冲突?
首先,每个人都有多种认同,它们可能会互相竞争或彼此强化,如亲缘关系的、职业的、文化的、体制的、地域的、党派的、意识形态的及其他的认同。
其次,文化认同的日益凸显很大程度是个人层面上社会经济现代化的结果,个人层面上的混乱和异化造成了对更有意义的认同的需要;在社会层面上,非西方社会能力和力量的提高刺激了本土认同和文化的复兴。
第三,在任何层面上的认同(个人的、部族的、种族的和文明的)只能在与“其他”——与其他的人、部族、种族或文明——的关系中来界定。
第四,不同文明国家和集团之间的冲突的根源在很大程度上是那些总是产生集团之间冲突的东西:对人民、领土、财富、资源和相对权力的控制,也就是相对于另一个集团对自己能做的而言,将自己的价值、文化和体制强加于另一个集团的能力。
第五,是冲突的普遍性。憎恨是人之常情。为了确定自我和找到动力,人们需要敌人,包括商业上的竞争者、取得成功的对手、政治上的反对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