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家长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作者: 山西优博教育 | 来源:发表于2016-06-15 20:32 被阅读1065次

    “育儿经”是当下热门的话题,如何教育孩子更是家长为之思索一生的问题。当我只是作为儿子的角色时,我不曾去思考,但随着女儿的出生,随着父女间接触增多或者说说摩擦的加剧,我不得不开始寻找问题的答案,究竟该如何教育孩子,育儿问题的根本病灶究竟在哪里?

    经过查阅教育学家的著作包括和其他家长的讨论,我渐渐发现,家长的性格对孩子的影响才是几乎所有育儿问题的根本之所在。


    说性格,实在有些笼统。在此引入两个比较专业的概念:“基本生活态度取向”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它们代表着你在生活中做出的以何种方式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决定。基本生活取向是指当人感到自己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受到威胁或不安全时,所采取的行为;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是指当人有安全感时所采取的通常行为。

    经过心理学家的研究,将人类的生活态度取向分为了四类:1)安逸型、2)控制型、3)取悦型、4)力争优秀型。它们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只有在不同情形中体现出的优缺点:

    1)安逸型的人寻求别人的关照,让别人感到舒适,怎么容易就怎么做。这类人优点是性格随和、随遇而安、很少索取,多是以和事佬的身份示人。可缺点是效率低下、不追求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2)控制型的人需要掌控局势、把握自己,试图影响和控制周围的人。这样的人有很强的领导能力、组织能力、效率高、遵守规则。但缺点是僵化、没有创造力,容易同周边的人发生冲突。

    3)取悦型的人认为博得别人的好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积极者会要求别人的认可,而消极一方会博取他人的怜悯。这类人友善、谦和、能体谅他人。可是问题也同样存在,往往忽视自己的意愿,并且可能会发生他人对其讨好反感的副作用。

    4)力争优秀的人,希望用更高的效率、更好更多地完成量体现自身的价值。这类人有社会责任感、坚持不懈。缺点是过于理想主义、太看重结果的成败。


    以上是看似和孩子无关的家长性格取向,可就是这看似无关的性格取向却几乎渗透于育儿问题的点点滴滴。就是这可以简单叙述的优缺点,让家长用不同的手段给予了孩子们不同程度的伤害。而这带来的伤害也一点点将育儿问题逐步放大。

    我个人认为,错误的教育方式,无非用四字概括——“威逼利诱”。

    “威”即威严,用家长的“强势”控制孩子一切思想和行动。不用我说,这样的家长性格取向一定是控制型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中华民族传统教育理念。作者本人小时候便受过如此方式的待遇。(在此再次声明,反思受教育的经历,并不是谴责父母的教育方法,而是想感同身受地体验如此的教育带给孩子心灵上的创伤,为了更好地改善教育理念。)家长对言行举止要求严苛,如有违犯,重则皮肉受苦,轻则罚站反省,最让人受不了的是外加的一句“你怎么这么不让人省心?!”“你太让我失望了!我怎么有你这么个儿子?!”等等这类话语。这样的话让我至今回味,仍反感异常。当时真的在想“哪个孩子听话,你去找哪个得了,要我干嘛?”如此教育的后果,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分析过,在此不再赘述。对孩子身心的伤害,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感同身受。

    “逼”即逼迫,家长常用的伎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类似于“威”,以强势压迫孩子必须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不达到便会遭受惩罚;另一种是软逼迫,家长苦口婆心地说家里如何如何困难、父母如何如何不容易等等,总之试图以强大的道德压力让孩子心理产生为达到父母目的的动力。这就是典型力争优秀型家长的教育哲学。网上有个段子,说有一种笨鸟先飞,是父母飞不动,却逼迫着孩子赶紧起飞。确实切实地描述了这个现象。但是在如此沉重压力下成长的”小鸟“们,真的会健康、快乐地翱翔蓝天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这样的结局,”小鸟“会过于看重结果的成功,忽略过程的价值,严重地降低受挫能力,往往造成更大的人生悲剧。

    “利”,顾名思义,利益。换个说法,“娇惯”。这是安逸型家长容易犯的错误。家长为了表达对孩子的爱,或者说一方面将心中的爱完全展现出来让自己满意,另一方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尽全力满足孩子一切要求,或者说完成自己对自己的评判。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我的父亲,前文所说,他对于我的教育,是控制型的“威”,但对于他的孙女,可绝对是娇惯的“利”。为了让他孙女开心,可谓竭尽全力。那真是“捧在手心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我相信大多数的祖孙关系都是如此吧。

    其实不用我说,很多家长都明白娇惯的坏处,“以后谁会像我们一样照顾你?”是家长们经常说给孩子和自己听的。他们不愿意娇纵孩子的主要原因是没有人会如家人一样悉心照料孩子。可很多家长都没意识到娇纵带来的更可怕的恶果:长期被娇惯的孩子,会将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建立在无微不至的娇惯之上。换句话说,当走进社会,没有了家长的娇惯,他们会瞬间失去存在感和幸福感。感觉全社会都是亏欠他的。他们或许会因此以伤害他人或自己的方式去报复社会带给他的伤害。而真正伤害他的,其实是家长和家庭本身。

    “诱”,显而易见,就是取悦型家长常常做出的行径了。看似和“力”类似,其实,最大的不同在于家长的动机不同。娇惯孩子的家长是不图回报的,只要孩子高兴,几乎一切都无所谓。而“取悦”型的家长则不同。他们对自己的付出,更多期盼同等程度的回馈。一旦没有回馈,便会失去同孩子交流的兴趣,甚至放出一些“狠话”等等。

    说到这儿,我不得不提起我的母亲,她对待孙女,这取悦的特点实在太过明显。实话实说,母亲对于其孙女儿绝对的关怀备至,经常买漂亮的衣服和玩具哄孩子开心。但与孩子爷爷不同的是,每每最后都要加一句“奶奶好不好?”、“喜不喜欢奶奶?”、“让奶奶亲亲……”于是,如果孩子反应积极,那没问题,祖孙二人亲密无间,但一旦孩子没有及时作出积极回应,“奶奶”便面露不悦,嘴中念叨“好啊!我下次再也不跟你好了!”等等,并且,仍会时不时地向孩子确认“奶奶好不好?!”

    通过上面的例子,不难体会到“奶奶”对孩子的一片真情。可是,为什么非要逼迫孩子说出自己想要听到的话呢?难道孩子不说出来就不知道奶奶好不好了吗?难道孩子就不能换一种表达方式去回馈家长对他们的爱吗?这样的“逼问”会对孩子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在这样的环境下,孩子变得反叛或者听之任之没有主见也就不奇怪了。

    看到这儿,有的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作者的父母会变换自己的类型呢?是的,这也是生活取向的特征:基本生活取向是唯一的,是根本的,而次级生活态度取向可能会多种并存的。

    想改善自己和孩子的关系,应该从改变教育方式做起;改变教育方式的基础,应从了解自身生活取向类型开始。只有发现、承认自身类型的缺点,并认真地去弥补不足,亲子关系才会得到本质地改善,孩子的人格才会向正确的道路发展。

    所以,不要再用本性难移为自己找借口,你的性格将很大程度决定孩子的命运,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科学的事实。我们要努力弥补性格的短板,为了孩子的性格,为了孩子的一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原创)家长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rp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