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认识了一个本班的小朋友,让我对教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这个小朋友今年12岁,也是咱们五年四班,她每天6:00起床,晨练和朗读已经坚持360天,晚上规划第二天的学习生活计划80天,每日读书30分钟。这是真事,我还真专门求证了孩子的母亲。我就在想,一个12岁的小朋友,是什么样的力量能够使她坚持一件事情这么久,而且还乐此不疲。
最近又听了卢琴老师的讲座,我很快就找到了答案。
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把要我如何,变为我要如何,这是一个质的飞跃。不可否认,大多数孩子对游戏的兴趣大于学习和读书。为什么?一个底层逻辑,就是人人都需要被认可。正如马斯洛需求层次的顶层:成就感。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好的时代,衣食无忧,安全保障,社交活动多样。因此,孩子们对成就感的需求就显得尤为突出,而如今又是“小不点,大能耐”的时代,相比之下,想要脱颖而出显得异常艰难。
而游戏设计者,早已将认可和奖励的门槛调整到适合每一个人的程度,所以,孩子能在玩游戏中获得认可和奖励。那么,如果我们能够把期望值降低,看到孩子的一点点进步,就发自肺腑地认可和奖励,那孩子会不会像迷恋游戏一样爱上进步。
内驱力如此重要,如何唤醒孩子的自我驱动力量呢?卢琴老师也为我们准备好了答案。
铁锤砸不开铁锁,但小小钥匙却能轻轻打开铁锁:因为我懂得你的心。需要我们家长用心去体会孩子的需求,了解孩子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解决孩子内心的困惑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天使,他们的翅膀终究会在不经意间长出来,因此我们应该抱着静待花开的心态,陪着他们一起感受每一天的不同。
想要唤醒孩子的内驱力,我们就要戒掉比较心理。孩子的教育由家长完成,但家长的教育却成为真空地带,家长对教育的错误认知,会直接导致教育失败。就一个“比较”,被诟病多时,却依旧屡见不鲜,我也总是抑制不住比较的念头。比如,孩子考了98分,会想了解班级里有多少个100分的,孩子处在班里的哪个水平,这次题目的难易程度如何。这些念头总是在知道孩子成绩的那一刹那间出现,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抑制住。可想,在我们家长这样思想的斗争下,如何能真诚地赞扬孩子、鼓励孩子。“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句话我们总是用来与自己和解,却从来不曾想过与孩子和解。
带牛河边易,强牛饮水难 。教育孩子就是要让他们自己想去饮水,家长只是一个领路人,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河水即可。
教育的艺术不在传授,而在鼓励和唤醒。
蔡元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