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作者: 林辉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22:26 被阅读210次

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译者:陈星

类别:经济学

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本想写一篇《国富论》的书评,但是对于这样一本思想巨著,实在不知如何下笔。写的少了,怕总结不到位,无法传达亚当斯密前辈的精神;写的多了,又有摘抄堆字之感。这本书花了我半年的时间去读,边读边做笔记,作者那惊世骇俗的思想无时不在触动着我。虽然读的过程中无数次想放弃,但最终还是坚持把它读完。如此大部头的书完全读下来,对我还是第一次,虽然只领略到了经济学的皮毛,但阅读的自信心由此却提升不少。下面由我来讲讲这本书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国富论》是影响世界历史的十大巨著之一,与《资本论》齐名。在《国富论》中,作者首次系统分析了国民财富的产生、分配、持续运转的内在规律。认为人类的利己动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暗中推动经济的前进。并强调,政府应该尽可能少干预,并给予贸易发展的自由。

        作者亚当·斯密在经济学界有近乎“神”的地位,他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被尊称为“现代经济学之父”和“自由企业的守护神”。

        书中提到一个重要概念——分工。凡是能够分工的工作,一旦使用分工制,就能够相应地增加劳动的生产力。一个国家的产业和劳动生产力如果极高,那么各行各业的分工通常也能达到极高的程度。

        以制针业为例,在制针厂里,一枚针的制造要分为18道工序,1名工人只负责一道或两道工序,假设工厂只雇佣10个工人,那么一天可以造出12磅针,每磅有4000枚,这10个工人每天就可以造48000枚针,也就是一个人一天能造4800枚针。如果工人不分工合作,那么无论他们怎么努力,一天也不可能造出20枚针,甚至连1枚也造不出来。这就是分工的作用。

一、农民为什么要出去打工?

        九十年代之后,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到如今这个群体的数量有增无减。社会分工告诉我们,农民和工人是社会组成的基础,本应安分守己,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为什么现代的农民纷纷选择奔向城市当工人?抛开国家政策和社会环境不讲,从内因上分析,只有一个原因——种田种地划不来。

        以我家为例,小时候,我爸在砖厂打工,家里随便种点田,我爸一人可以养全家。后来我爸身体被累坏,回家种田休养,家庭收入直线下降,除掉开销,年底基本没有什么余钱,无奈只得又出去打工,直至我毕业工作可以养家。这么多年,我明显能感到家里经济情况随我爸出去打工与否在起伏。之前我一直无法理解这样的情况,因为在我看来,我爸妈不是懒惰之人,一年到头基本没有歇息过,但创造的价值似乎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从《国富论》的分工理论中我找到了答案。

        我国的农民自分田单干以来,一直都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一个劳动周期要经过生产农作物,管理农作物,运输农作物至市场,最后再兜售农作物。一个过程下来,农民本人既是生产劳动产品的生产者,又是管理者,还兼顾运输者和商人的角色,身兼数职,把时间耗费在了角色转换的过程中,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去提升某一项技能。这就造成了生产力永远跟不上分工明确的制造业。如果没有找到专项的特色农业之路,在农村种田,永远赶不上去当农民工的收入。

        所以,当有当工人机会的时候,农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进入城市,成为农民工。

二、戏子是怎样误国的?

        前段时间有个爆炸性的新闻,范冰冰因偷税漏税被罚8个亿!这么多钱,我估计自己是一辈子也挣不了这么多,能挣个零头都可以算是奇迹了。后面的关键是,范冰冰凑够了钱,缴齐了罚款。难怪范爷会说出那句经典台词:我不嫁豪门,我自己就是豪门。

        现今的演艺圈里,动辄上千万的片酬已不算少数,这么高的片酬真能匹配他们的劳动吗?答案是不能!抛开滥用替身的流量小生不讲,即便是演技精湛的演员,拿如此之高的片酬对国家层面来说也是不合理的。

        《国富论》里提到,一个社会资本总量的增加,与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比例成正比。从事生产性劳动人数的比例越多,社会总量增加越多,反之,越少。生产性劳动是指投入在劳动对象上,能够增加劳动对象的价值,或者说,这种劳动可以生产出新价值,比如农民生产粮食,工人生产产品。而演戏这一行业明显不能产生新的价值,属于非生产性劳动。无论是生产性劳动还是非生产性劳动,获得一定的报酬都是应该的。粉丝愿意给明星们付钱,也是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如果从事非生产性劳动的报酬过高,将会导致年轻一代不愿从事生产性的劳动,而选择像演戏一样的非生产性劳动,社会资本总量将会得不到增加,国家财富也会因此减少。“戏子”误国因此而来。

        过高的房价,过多的金融衍生品也是如此。本身不能产生价值的东西对于国家财富增长来说,是没有过多益处的。

三、什么心灵鸡汤都比不过经济学的一针见血

        现代社会是一个分工很明确的社会。如果你能够把自己从所在的社会中抽离出来,以一个客观的角度去看待它,你就会发现分工在这个社会中真是无处不在,从事着各种各样工作的人们汇成了整个社会的洪流。而你又处于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你只是一个很小的角色,小到在社会洪流中可以忽略,你的喜怒哀乐对这股洪流产生不了任何影响,它不会为你停下前进的脚步,你的呼喊哀求对它起不了任何作用。你唯一能做的就是跌倒了之后爬起来,继续走你的路,走成什么样,全靠你自己。

相关文章

  • 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书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简称:《国富论》 作者:亚当·斯密 译者:陈星 类别:经济学 本想...

  • 国富论-分工

    《国富论》第一章,分工是劳动生产力逐步提高的原因-----亚当斯密。 斯密在文中开篇探求国民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

  • 勤劳为什么没有致富?

    解读国富论(一) 我读斯密——国富论里的新发现 勤劳为什么没有致富?——分工破解的劳动悖论 劳动创造财富,可是创造...

  • 2019读毕书籍

    1月 国富论(郭压力版)上册 明朝那些事 2月牛史·晚清篇

  • [Engineering] 工程趣闻(八):不要一拥而上

    分工 1776年3月,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第一次提出了劳动分工的观点,并系统全面地阐述了劳动分工对提高劳动生产...

  • 瑞鹏-2019年专科化建设之路

    第一节 我依然记得《国富论》中那种透彻的思考:市场分工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和驱动力,一个企业或者行...

  • 分工的思考

    分工与协作是组织永恒的话题,永远的难题。 组织之所以为组织,是为了解决个体单打独斗解决不了的难题。个体能力再强,缺...

  • 《国富论》不适合入门

    《国富论》是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776年。《国富论》提出了“看不见的手”、劳动分工可...

  • 分工带来了高效,也毁灭了新世界

    分工理论系统性的提出,最早来自于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亚当斯密认为利益决定分工,分工促使了个人增加财富,...

  • 《柏记·工作就是一场修行》

    《国富论》里告诉了我们劳动分工,流水线,机器大生产取代手工劳动的工匠,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效率。但《国富论》里没有...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分工的那些事——《国富论》带给我的一些思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kvr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