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想要帮助孩子们解决社交冲突?方法是关键!》主要从一个幼儿园老师的角度描写了不同年龄孩子之间有可能产生的各种常见冲突形式,希望提供给老师们可以直接上手的技能,也帮助家长们了解孩子社交能力的发展阶段,建立从小就帮助孩子培养在公共场合的适当行为的意识,为之后社交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打下重要基础(大家一起不做熊孩子~)。
不过作为幼儿园老师来说,解决社交冲突的客观条件与家长有所不同。首先班级都有班级规则作为基础依据,其次老师与小朋友之间有联结作为管教基础,再次老师可以不偏不倚地对双方小朋友都进行教育(一定要努力做到不偏不倚!),所以解决起问题来快速有效~
而家长要面对的情况就“尴尬”多了。因为首先…两个大人参和进来了,这就直接复杂了好几倍,成人之间纠结的冲突能量远比天真无邪的孩子们来得多得多;其次,我不认识对方的小朋友啊…这就直接导致对方可以完全不买我的账;再次,很难面对自己的孩子伤心落泪还能气定神闲,敢欺负我家娃?!我去~如果再需要考虑面子问题,那情况就真的是…太太太无解了。
我们的文化天生回避冲突,我们都在“不是在沉默中沉默,就是在沉默中爆发”的耳濡目染下成长起来的。
但无解也要变成有解,解决冲突的能力已经成为现代社交重要技能之一。如果无法以适当的方式提出自己的需求保护自己的权益,过激或退缩都无法让双赢的解决方案产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我们这些解决冲突能力欠缺的成人都得硬着头皮上啊^^
这里就举几个我经常听到的“尴尬”冲突情况,一起来探讨一下,面对这些情况,怎么破?(这里主要讨论孩子年龄小的时候的情况,如果是三四岁的孩子,就需要家长后退一步了。)
我的孩子守规则,却遇到不守规则的孩子,如何保护他/她的合理权益?
有妈妈留言说,自己觉得对孩子教养得当,孩子也具备初步沟通社交意识,但自己的孩子守规则却遇上别的孩子不守规则,不知道如何保护孩子的合理权益。
我首先能感受到的,是这个妈妈内心的纠结。理智上希望鼓励孩子的规则意识,却心疼孩子由于遵守适当的行为准则反而吃了亏。
要找到适当的处理方案,就要首先想清楚,我们守规则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主动遵守规则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自己的合理权益不被损害,而为的是不对他人的合理权益造成损害。如果更关注自己的权益不受伤害,那么“丛林法则”其实是更加迅速快捷的方法。
想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在遇到上述情况的时候至少心里纠结的一大块就卸下了。遇上不遵守规则的他人是必然情况,与自己遵守不遵守无关。自己的遵守是为了另外的目的,对我们的人生有着深远影响的目的,而不是为了不产生眼前的冲突。这两者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那么在自己的合理权益遇到损害的时候,应该怎么做呢?当然是奋起反抗啊!(哈哈开玩笑的,直面冲突就够了)这点对于孩子的示范效果很大,用行动告诉他/她——你的合理权益应该始终受到保护。
当然态度和语气也很重要,语气要温柔,但态度要坚定,先从对方孩子开始介入。
例如玩具被抢,或者次序被别人抢先,完全可以理直气壮要回来。如果对方孩子没有遵守规则的意识,再引入对方大人,温和地解释事情经过,提出请对方将物品和次序归还的需求。在我遇到的绝大部分冲突情况中,一般到这一步就都能解决了。
不过也有可能会出现更难缠的局面,就是大人也没有规则意识。像上面那位妈妈说的,有的大人会说自己孩子还小,希望别的孩子放弃玩具。这时完全可以再强调一遍自己认为合理的处理方法,如果对方仍然没有表示,下一步可以考虑寻求第三方工作人员的帮助。
为什么要这么“较真”?别忘了,你在做所有这些动作的时候,孩子都在一边观看,如果父母很努力地用适当的方式帮助他们维护权益,那么他们在将来遇到自己权益受损的时候也会知道自己不应受侵犯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如果到最后父母能做的都做了,还是没有办法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例如找不到第三方秩序维护人员),那么尽量客观地向孩子解释冲突全程就是我们最后应该做的一件事。这样孩子也能感觉到,我们的影响力能到达的边界是什么?哪些客观条件是我们可以改变的,而哪些是不值得我们花过多的精力甚至上升到肢体冲突,仅仅为了向一个完全不相识的人证明我们是正确的。
还有一点想说一下,就是孩子还没有产生物权意识,玩具或者次序被抢先孩子却没有任何反应的情况。我对这样的情况的处理原则是,玩具的话要回来就行了,次序被人抢先了也不一定要像以上那么严肃的处理方法。为什么呢?因为在我看来所有孩子天然就会发展出来的能力,例如物权,例如公平意识,都不需要成人过多的强调,更不要带有个人色彩的教导,很容易过犹不及,需要谨慎处理。
适合的方法是在孩子初显这些意识萌芽的时候就提高我们成人的敏感度,例如对于再小的孩子也要尊重他们对自己的所有物的概念。这样他们就能顺利发展出自然的物权意识,大一些在外社交的时候就能够清楚地判断自己的权益有没有受到损害,而不是由于成人过度干预而可能会出现的对自己的所有物保护过度,或者完全不知道自己所有物是什么的状况。
我守规则,却遇到不守规则的大人,如何为我的孩子建立规则意识?
还看到过一篇文章,讲的是在公共场合遇到大人也不守规则的现象。虽然孩子没有直接地受到权益的侵犯,但对成人的行为产生了疑问。这位妈妈很重视成人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于是在面对他人也不守规则的时候感觉到这个情景对于自己孩子的规则意识的建立会产生消极影响。
我能理解这位妈妈的担心,如果自己的孩子需要努力才能做到遵守规则,那怎么也得需要一些正面的肯定和支持。但如果连成人都视规则为无物,怎么能让孩子从内心接受规则意识?
这个情况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也是与上面的情况相同,我们到底为什么要有规则意识,说白了规则就是在划界限。不侵犯他人不伤害自己不损害环境,人类才能在一起和睦地共存自由地发展(下一篇一定得写怎么划界限了^^b)。
所以在面对任何已经建立的规则的时候,需要引导孩子再往深一层读读这个规则的意思——即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则,我会妨碍到什么?这才是在真实世界建立规则意识的基础,应该是基于流动的能量而不是死板的条条框框。(插一句,我对于女儿的教育,也是先疑问一切规则的目的,而不是盲目遵守,导致她的老师都拿她没有办法,有时候还真就被她问倒了^^b。)
这样想也许就不会遇到上面那个妈妈觉得困扰的情景——即看到墙上明明白白写着的“不可以在图书馆里吃东西”,面对孩子的疑问,却又无法让对方大人停止行为的两难状况。
因为可以这样做:当孩子觉得有疑问的时候,问问他/她,他们这样做,对你有什么影响么?如果孩子说不出影响,那么就真的可以直接跳过,没关系的:)如果孩子说太吵了我没有办法看书,那就带着孩子一起去与对方诚恳地交流孩子的真实感受。真实的感受表达远比用规则证明你是错的我是对的管用得多。
如果交流过之后对方仍然没有任何表示,那就该找管理员的找管理员,该走人的走人,及时放手在无意义的事情上耗费精力,不是软弱,绝对是智慧!
最后,还得谈谈面子问题
在国内,不讲情面讲规则可能意味着你将走上一条不归路——被众人排挤的道路(我又开玩笑了^^)。
但将要面对的压力一定会有,面对陌生人还好,面对朋友就更加难,特别是遇到不理解的朋友或者有意为之的“朋友”就更是难上加难。
我自己的体验是,当发出“不和谐”的声音之后,场面会有些尴尬,气氛会有些紧张,旁观者看你的眼神会有些复杂。然后可能对方下次见你就已经没事了,或者一段时间对你不理不睬再逐渐好转,或者干脆就没来往了。
我的做法是,想通了上面所述的种种问题之后,自己心里就坦然了,然后坦然地态度友好地提出自己的需求和看法,对事不对人,本着解决问题的诚恳态度。对方态度大变,也没有关系,还是按照你自己的节奏与对方相处,并保持内心坦然不别扭。很多次都是一段时间之后,对方会转回来,带着新的态度,对你也有了一些更加真实的了解。
所以这是我们希望为我们的下一代创造不同的成长环境所需要面对的挑战,请想清楚了再选择:)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还会在很多其他问题上遇到更多的挑战,也都需要我们去直面让我们感到不舒服或者逃避的问题。所以说育儿是第二次成长机会,疼痛都是通向自我完善的大门。
就看你愿不愿意抓住这个机会,走入这扇大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