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时节要开始养生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8187197/65ebe4e7c43d8c7c.jpg)
寒露天凉露水来,落叶惆怅感伤怀。
寒露之后,热气消退,寒气渐生。
此时,体质偏弱、阳气偏虚的人群很容易受“寒邪”的影响,从而出现诸多不适症状。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许多冬季好发的疾病如呼吸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腰腿痛等疾病容易发作。
寒露过后要保暖降燥,避免受凉,少辛增酸,预防疾病。
不再“秋冻”,从“头”做起
寒露之后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头颈、腰背、脚部的保暖。
头部是人体阳气聚积之处,头部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神经血管供血受影响,引起头痛。
气温下降时可以戴上帽子,做好保暖,避免受风而引发头痛、发热等身体不适。
“脖子也是寒气入侵的主要部位,会导致咳嗽、感冒、嗓子发炎。”适时戴条围巾可有效保暖颈部。
宜经常模仿“乌龟伸脖”的动作,前后伸缩脖子,再左右转动。
内紧外松,穿衣有序
腹部保暖极为重要,因为肚脐皮下脂肪较少,对外部寒冷刺激特别敏感,一旦受凉就易引发腹痛、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做好腹部保暖,晚上睡觉最好穿上睡衣,用毛巾盖腹部或穿上腹围,以免肚脐受凉。
白天遵守秋冬保暖穿衣口诀。
内贴中松外收口——内衣贴身,中层宽松,外套防风。
内衣最好选择柔软贴身的衣服,有助于增加保温性。
中层的衣服吸湿性要强,不要过紧,保持干燥。
外套一定要防风,最好在领口、袖口、腰部、脚踝处有收口的设计,可以防止冷空气趁虚而入。
寒从脚生,驱寒保暖
俗话说,“寒从脚生”。
秋寒易伤人,脚是全身最怕冷的部位,双脚受凉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感冒、气管炎、消化不良等病症。
因此,做好足部保暖很重要,睡觉前可用温热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使睡眠更香甜。
热水泡脚可以起到舒筋活血、缓解疲劳的作用。
一般40摄氏度左右的水温(不烫手)泡15分钟即可。
泡脚时可在木桶或脚盆里放适量热水和米酒,水和米酒是1∶1的比例,再加几片生姜。
灸关元穴,揉肺俞穴
深秋季节,脖颈、手脚、小腹最易冰凉。
艾灸能驱寒祛邪,温煦全身,扶助阳气,辅以按摩命门、神阙、关元、肺俞等穴位起到散寒补阳气的作用。
养护肺阴,功在平时
“白发、脱发、面黄、黑眼圈等等,都是肾虚的表现,趁着这段时间,好好养肾,更有助于身体健康。”
日常养肾,要减少消耗,功在平时。
饮食上要多滋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比如萝卜、银耳、百合、梨、荸荠等。
饮水可选择朝盐晚蜜,白天喝点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在抗衰老的同时还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休息上要早睡不熬夜,寒露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有利阴精收藏。
情绪上要稳定莫焦虑,要学会潜藏情志,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时及时调整,午饭后可到户外走走,晒晒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