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商业最近有一个新的认识,或者说更深层次的思考,就是对“中介体”这个概念的产生和认识。
一、越往细小的角度出发越有出路
我的父亲很早的时候就是做家电行业的,那时候物资贫乏,每个老百姓不仅缺钱,更缺产品。实际上那个时候老百姓对物质追求的意识已经开始觉醒。我父亲从上海进旧彩电,旧录音机,拿回来就能卖,而且卖的很好,当时全国上下几乎都是这种商业模式,即通过转途地域,即可赚取产品差价。所以当时流行一句话,叫做“十个人里九个倒,还有一个在寻找”。
这当中每个人因为倒卖产品的不同,柳传志当时挂着中科院的旗号,实际上是倒卖IBM电脑。王石披着科技公司的外衣,实际上在倒卖批文。这些日后成长起来的商业老大,其野蛮生长期所经历的成长过程基本逻辑实际都是一样。而这一逻辑就是早在300年前亚当斯密早就在《国富论》当中开篇就已经揭晓的,商业因分工而变得更加有效率,也因分工而存在。
用我自己的话来说,万物商业皆活于中介。
我在过去往往有两个认识方面的误区,一个是我们社会的分工基本已经结束,现存的商业模式分工已经结束,目前工作已经无法再往下细分。这是往内的方向。另一方面,我们还认为在外商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开拓,不断寻找新的“无人区”,从新的领地和新大陆寻找机会。有机会吗?
并没有…
工业化目前的进程就很好地解释了一个问题,当工业马力开组而实质缓解还停留在传统几个方面,我们的工业产品就会面临巨大过剩。供给侧改革最实质性要解决的,是以问题为导向的商业发展环节,从整个供给端去思考产品的生产,销售。
我们来看看最近这些年来国内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逻辑,实际上,在号称颠覆一切的互联网行业中,电商最为成功,然而电商却没有对传统行业进行什么说的上来的颠覆。如果对比开篇我父亲那一辈的商业模式,这简直就只是一个2.0版本,只不过将商品购买环节变得更加方便。但是,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如果做过电商行业的人一定都知道,电商极其辛苦,除了随时随地都要保持在线,而且需要经常参加各种促销活动。整个电商一件产品到消费者手中,实际需要经过制造商、经销商、平台公司、电商、物流公司等超过5个环节,即便是京东这些直接从厂家拿货的大平台,任然也要4大环节,但实际上,一件产品还需要经过网络再编辑、搜索优化、产品活动上线、下单、调货、打包、投递等几十个细小环节。我们以为互联网为我们减少了购物环节,而实际结果却是不断增加了环节。过去干这些事情只需要我老爸一个人把货从上海带回来就行,一个人搞定,而现在流程更加复杂,过程更多,或者说中介更多。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真的给我们带来了信息对称的美好现实了吗?
并没有……
二、互联网加剧了我们的信息不对称
恰恰相反,互联网带给我们巨大的信息载荷。过去我们想知道朋友近况,写封信或许打个电话就可以得到几页纸和几分钟的干货。结果现在我们需要在微信朋友圈里先划掉好几页的朋友圈广告才能看到一丝半会的朋友动态,结果还是转发文章的。
真正的现实,互联网让信息对称离我们渐行渐远,而商业也不断地在催化和放大这种结果。这一结果将直奔一个主题去,那就是夹在生产端和消费端之间的中介将不断增加,而不是如我们说的越来越少。而消费者将会被越来越多的信息干扰,最后形成信息不对称,说的好听,这叫增加附加值。
比如罗辑思维节目里卖的书,全国那么多书店,敢卖书上标价的书店除了新华书店都死绝了,大家巴不得五折拿出去卖。而实际上书以折扣卖是很难赚钱的,也只有罗辑思维敢把书按原价卖,还卖那么贵,还卖那么好,关键则在于在图书商和读者之间,过去只有书店,而书店承担的中介作用越来越小,如果需要获得利润空间,扭曲和增加信息就是一道必选题,罗辑思维节目的内容,提升了图书的本身价值。
而再接着罗辑思维接下来的发展路径,一定是要制造更多的中介体,以其自身为一个大的切合环节,容纳更多的中介去细分他的没一个功能,丰富更多环节,实际上他们现在正在做的“得到”app已经在做这样的事了。
大时代不是人为造出来的。
去年的创业大潮,人人喊着自己将会颠覆世界,谁都想着出来颠覆传统,但实际上一年过去后才知道几乎都是裸泳的。
人们往往看到了阿里巴巴,腾讯,谷歌这些企业开创了新的世界,但是实际上是把方向弄反了,是新世界造就了他们。当一个新的经济生态出现,必然会带来数不清的新物种出现。对比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三大进程,每个环节都带来巨量经济机遇的爆发。所以这个时候老想着自己再甩开一条膀子去干出一个新的经济模式是很傻逼的事,更没有能力去做。
一个经济产业的诞生,一定是会先从基础的功能开始发育,随后长出各种细化的功能。你说自己现在偏要搞一家淘宝平台,即使做好了网站,也不可能再有淘宝那样的时间窗口机会,去年很多O2O平台紧盯自己造平台,搞支付接口,搞物流存货体系,结果平台没有建好自己已经挂了。显然给你构造基础功能的时机已经过去,更显然的,你根本不需要建造平台,如果紧盯平台,反而证明你自己还没有看清商业发展的方向,大家都以为要搞个新平台跟淘宝对干的时候。很多在淘宝上开专营店的反而赚了大钱,还不需要自己搭建平台设施。而随着网店增多,很多人抱怨产品不好卖的时候,各种新的中介也出现了,代运营、带刷单、好评师、差评师、美工师、优化师……可能其中一些不怎么光彩,但是新的商业不断催生新的商业主体,都是为了把商品卖给客户这一个目标而自发联合在一起。
中介在中国一直是不怎么好听的名词,它代表着皮包公司,代表着诈骗,不信任,不靠谱。但实际上反观社会很多大型公司甚至国有企业也都是干着中介公司的活,比如电脑界拉皮条的联想,比如许多国企从银行贷款再放贷出去,比如小米公司,比如淘宝。但是这些皮条公司拉出了新的高度,让经济更加活跃。
三、票贩子是医疗的未来
前段时间北京报道一家医院女子怒斥号贩子,随后北京迅速加大打击号贩子力度,全国人民一片赞扬。起作用了吗?
并没有……
号贩子产生的首要原因是医疗资源的严重错配,在这场博弈中,始终只存在两个对手,医院和患者。一方面是拥有大量资源和信息的医院体制,另一方面是缺乏资源和信息的个人。要知道,个人在获取资源和信息的能力,绝对是要比组织机构弱很多的,在两者之间没有任何一个缓冲和对接缓解,导致的结果必然是弱势个体面对庞然大物的茫然和恐惧。假如这个时候在医院和患者之间建立起一个中间环节,为患者筛选信息,为医院分流压力,许多不必要的医疗纠纷和矛盾就可以分散解决。但是原本冒出来的苗头被社会的怒火扑灭了。我想号贩子只是一个原始的中介形态,随着以后对医疗事业的改革和放松,将会不断冒出更多新型中介形态,到时医疗纠纷不会再是一大社会问题。
对比医疗矛盾,前几年买火车票的矛盾这几年几乎听不到了,偶尔只能在年前听到有关购票网站验证码的调侃声音。为什么同样都是国有企业,火车票那么多年的票贩子问题和购票矛盾被解决了?深入分析其中的道理,其实就容易明白。中介的存在,其实是为了达到更高的资源分配效率,我小时居住的城市是一个火车枢纽城市,每年过年火车站都会在广场搭建十多个临时买票和进站通道。那时候为了买一张车票,有关系的要走后门,没关系的必须要排队一个通宵。票贩子出现后,让你用几百块的代价,换取了找关系、排通宵的代价,这实际上是帮助了一部分人,他承担了效率提升的中介体的作用。但是这几年来,一方面国家加大了高铁建设,扩充了客运效率和数量,大幅度提升了运载能力。而另外与之相得益彰的,是移动互联网的12306平台的搭建,成功代替和超越了票贩子的作用,所以最后让大家在家坐着都能买票,极大提高了效率,导致票贩子这个小中介被12306这个大中介替代了。
那有人会问,医疗能不能以同样的手段解决问题?
并不能……
车票和医疗虽然都是服务,但是服务是有本质区别的。车票具备单一可大规模复制的特点,拥有一切电商产品的特点,无论对谁,速度、车厢空间、目的地、时间都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个性化设置。但是医疗却是具备极大的个性需求的,选什么医生,什么医院,采取什么诊疗方法,预算多少,能吃什么药,需要抵抗多少风险……这些不能仅靠一个平台就能解决问题,平台只能解决基础服务,再往下走就需要更多的中介体,帮助患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甚至是代跑腿——而票贩子,就是做了代跑腿这一最简单环节的工作。
这个时代的趋势,叫做懒人统治世界。整个工业、商业以及文化的走向,会越来越往脱离人的器官运转。从最早的卖苦力的搬砖民工,到现在的办公室搞电脑的金融的民工,外部商业的渠道正逐步填充每个空隙。以前买个东西还要赶集,一周等一次。现在买东西手机下单直接送到公司。前段时间看到一个送外卖的师傅在楼下给客户打电话来来饭,电话一个很大的声音传出来要让他送上去,恨不得连饭一起给她喂了。再比如,现在的人越来越少的时间去进行系统长期的阅读和写作,更倾向于寻找碎片化的阅读体验,所以让公众号的文章占据自己大部分的时间。这就是现在的商业趋势。
四、流动是商业的最根本特质
在思考一些看似复杂没有头绪的事件的时候,首先就应该放下全部的套路和方法,去把本质的问题考虑清楚,这样更加有助用最低的成本去办最有效率的事情。
商业的道德是赚钱,那世界上什么最值钱呢?当然就是钱本身。价值只有表现成现金的时候才是最值钱。如果要问一个营业额很好的公司,会不会倒闭?答案是肯定的。很多公司销量很好,厂房,工厂,流水线,项目现场,公司办公室一片火热,但是很可能两个月后就倒掉不行了。原因就在于很多企业虽然销路很好,但是有很多是应收账款,账面上看起来有很多钱,实际上银行现金已经枯竭。缺乏现金流,一个企业就普通被抽干了血液,失去了流动,就挂了。还有我的一些朋友,买了很多股票,涨得时候当然开心,告诉我今天又赚了十万块,拉着我要请客吃饭。要知道,这个赚的钱顶多就是你手机屏幕上的一个数字而已,还没有变现前,什么都不算数,很可能几天后又亏出翔了。
所以有句话就是说,买股票的人无论赚和亏都是不幸福的,赚了,舍不得拿出来,希望能再多赚一点。亏了更不开心,要等着解套。原因就在于股票的流动性不大但是风险很大,尤其是国内现在的这种机制下,散户基本被收割的时候都是逃不掉的。
钱最值钱的本质,就是在于钱是历史演化过来最具流动性的中介体。即使它本身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但是钱最值钱,它自身不能生孩子,不能一张变两张,要想财富得到增值,就必须通过其他办法生钱。钱本身就可以获取利润,比如金融行业,就是靠卖钱来赚取利润。只不过在交易中需要借助时间的作用,以利息的形式来补偿钱的那部分利润。看起来好像很简单,钱扔出去,就能变多,好像现在的银行,似乎是躺着赚钱。如果这样想,那就低估了金融行业的另一面,那就是这个行业始终是伴随着巨大风险。很多人认为做金融行业是高回报高收入的行业,就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金融行业的高风险特点。
我认识一位朋友,初中文凭,十八九岁就出去帮人开车,后来有幸认识了一位房地产老板,当了他的司机。因为经常接触工程,小伙子迅速建立了自己的圈子和人脉,在20出头的年纪就不再给老板开车,搞起了小包工头,刚好在国内大兴房地产的年代,小伙子一下捞到了第一桶金,年纪轻轻就已经身价几百万。
有一次,他了解到做民间贷款的行业,他第一次看到,原来钱可以躺着赚,比自己当包工头高大上多了。于是他停掉了自己所有的工程,把钱全部用来做民间借贷。开始的时候,用他自己话来说,每天的钱就是大把大把的进来,简直都不敢相信。这更加重了他对这个行业的希望,只觉得这是只赚不赔的事。所以他加大了自己的资金池,从自己的亲戚朋友那借来更多的钱,大家看到他也赚的多,都愿意放给他。而他自己不知道,一场噩梦就要到门口了。
有一次,他的一位贷款人出了车祸,死掉了。本来借的也不多,只有200万,但是我的这位朋友杠杆用的太大,负债率太高,把情况估计的太乐观,一点风险余地也没有留,就这么一小笔资金,蹦断了。随后,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件小事件造成全盘皆输。十年努力聚集起来的财富短短几天全部蒸发,曾经游刃有余的高富帅又回到穷小子,十年恍如一梦。
一年前遇到他是正在上海找工作,也不知现在过得怎么样。
所以钱最大的优势,或者说性质,就在于流动。一旦以资金建立起来的产品没有流动时,可以说一刀就毙命,而且是形成系统连锁性的,天生具备巨大风险。
要解释清楚流动性,最好的例子就是宗教。一直以来,民间寺庙赚钱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以佛教为例,整个产业链存在神、和尚,人三者。人是有想法和痛苦,认为存在这么一个神,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切困难,但是自己的想法没办法跟神仙直接沟通,所以和尚就成立了中介公司,主要作用就是帮助普通凡人把话带给神灵。于是这个就成了一个业务,和尚通过敲钟,烧香,开光等系列专利技术,不断将人类的想法传给老天,然后以此盈利。
五、流动过剩就会催生过滤
知识也是一样,人是有获取知识的冲动和愿望的,但是因为知识的海洋太大,所以需要借助一部分人,也就是老师,帮他们作为与知识之间的中介,帮助人们获得知识。有句话叫做,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这句话对,但是现在来想又不对了。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脑子是无法穷尽所有人类知识的。这就导致形成一个问题,究竟什么才是人最需要的,或者说是某部分人最需要的。以前老师确实是承担着知识桥梁的作用,但是现在信息和知识大爆炸,有一件事情捅出来,就是大家越来越感觉到学校学到的东西越来不管用了,有的甚至还在学校就已经宣布没用了。这个时候,当桥梁不是普遍问题的时候,如何在海量知识中筛选知识成为重要的技能。那么有的老师说让孩子自己培养啊,刻苦努力,奋发图强啊。
中国学生向来都是最苦逼的,比如过去有算盘的时候,大家学着打算盘,后来算盘淘汰了,因为时代淘汰了,所以大家不用再打了,结果改成笔算,即使有计算机,也基本不准用。为什么?因为这样看起来才够苦逼才够辛苦看起来孩子才努力啊。结果当别人用计算器做天体运行计算的时候,我们还在练手算。技术在苦工面前好像始终都是一种邪门武功。
在无边海洋的知识面前,桥梁不再是关键,过滤网变得关键起来。过滤网告诉你该学什么,什么重要,什么需要放弃,什么需要下大力气。这不仅是教育技术提升的后果,而且是目前社会发展被迫要求你去做的。有本书叫《异类》,里面最重要的一个观念叫做10000小时理论,10000小时是多久?按照每天学10个小时,就需要将近3年时间。但是10000小时概念和方法在变,高等教育基本将基础知识都教过了,现在叫做1000小时理论,就是要在1000小时内学会看懂一个学科和行业。因为现在大家都缺时间,没有谁再会认真三年时间抓住一个技能去练习,连在校大学生也不行。
现在互联网教育行业,都是做的线上通道。也就是说,过去我们要去学校上课,现在在家就可以,但是,这个不解决问题啊,就算给一部分免费读书机会别人也不见得会去读,有句话说“你去学校都不认真读书,回家还能读?”大家在学校实际更多的是在追求管制和环境,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所以线下的培训机构生意更加火爆。但是,假如有家线上培训机构直接教你高考85%必考题,大家会不会去呢?肯定是抢破了头。因为你从浩瀚的教科书中把大家最想要的知识给选出来了,这就是符合现在大家需要的,大家喜欢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自己想要的知识。
目前市面上很多培优机构就是发挥这样作用的。一些计算机,会计,职业技能培训也是这样,最突出的就是各种证书,大家考过了证,实际就是代表自己是被筛选过的,能够更精准的符合企业公司的需要,而不是知识本身。而当现在各种证书充斥市场的时候,更细化,更专业的筛选机制又呼之欲出。在证书历史以后,大家发现更加适合企业发展的实用技能才是更重要的,这个时候猎头公司的作用比证书更重要。之前有好几位朋友想要放下工作去读在职研究生,我劝他们都不要考虑,除非你自己已经做大了,否则对你自己没有什么好处,因为证书的筛选作用越来越差,导致现在很多学校只要有钱就能去读,根本起不到筛选功能。
现在的猎头公司直接挖有常年实战经历的,这个比证书更靠谱。前几天我同事还让我去考经济师,我跟他说,越考越穷啊。现实就是这样,大老板有几个是高级职称出来的?都是实战出来的,最终都是实力说话,证书代表不了实力,考证书对于特殊岗位是必须的,因为行政规定就是这样,这个没有办法改变。但是证书无法马上变现,实力可以。
只要稍微用点心,就可以看到现在几乎赚钱的大小公司都是做着中介体的筛选功能。比如淘宝,双十一,618看起来是促销活动,实际都是做筛选,能够进入筛选后端,都会得到平时更大的流量。
我自己有两个电视机盒子,安装了不需要会员就可以看很多美国电影的软件,但是每次我必须要花二十分钟来选电影,搞得体验很不好。但是现在的软件越来越智能,或者说开发公司已经注意到,每次都会把一些专题电影,或者结合目前最火热的主题和电影,把电影列表放在最前,这样就增加了我对软件的好感,更加喜欢这样的软件。
六、筛选的下一站就是个性化
面对现在海量的信息,作出筛选过滤就是必须的,这是规律,最明显的在媒体行业感受就特别深。
在2009年左右,那个时候智能手机还没有开始流行起来,为了获取最新的新闻,我们一般都只能通过电视机和电脑网页。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不够效率,大家一天接触到的信息基本都是晚上吃饭坐在电视机面前,和晚上洗完澡坐在电脑面前活动。而且几乎都是在央视新闻和国内几大门户网站获取。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效率问题一下子被解决了。新的媒体通过手机App随时推送到我们手机中,这个时候大家都会觉得很方便,很效率,但是,这又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效率提升之后,信息量突然增加,我们每天看到的都是鸡飞狗跳,打家劫舍的事情,偶尔看个一两次觉得还好,可是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这些信息对我们自身来讲毫无意义。
为什么?
因为信息泛滥了。我们每个人所处的年龄层,知识层面,经历,职业,社会地位都不一样,因此当多重条件叠加在一起的时候,筛选过滤便有了市场。过去大家都是看网易、新浪、腾讯新闻。但是随着需求的变化,他们增加了不同栏目,分为了财经、政治、人文、科技等系列专题。但是这还是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他还不够细!
这个过程,实际上一直都是在走不断筛选和过滤的过程,也就是说,随着未来需求的不断强化,这个信息的颗粒度会越来越细,越来越小。筛选的手段反而又变成了新的“桥梁”,从而变得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呢?就是个性化,极端的个性化。
这个反映在媒体上,就是不断出现更细更小的媒体组织(是不是感觉很熟悉了),导致了现在自媒体的迅猛发展。因为自媒体是一个个体用自己的一扇窗户,给一群具有同样价值观的人一个世界。过去大家没有互联网,所以基本上就要忍受各种各样不同价值观的人,整天人面兽心地聚在一起嗑瓜子聊天,个性强的就变得非常孤独。
但是有了互联网,大家发现原来自己这么二货的人,居然能够在世界其他地方找到同类,这种需求是藏在每个人的心底的,大家都想在自己的世界价值观当中找到同类,同样也就有喜欢看同样的书,吃同样的东西,学同样的专业,有同样的经历,以及同样处境的人。
商业同样也是,现在很多的商业组织体系如果按照传统的铺货逻辑,把百货商品一放,是很难得到高质量的转化率的。越来越多的正通过某一个人,来找到一个公约数,然后让同样特质的群体,一起来实现这样的商业道路。放在文化娱乐界,这就叫IP。
说了这么多,其实也是自己从公务员群体当中脱离出来后,这整整2年一直以来对自己未来方向发展的思考,扯得很乱,但是我还是坚持扯完,权当我自己对思维的一种整理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