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 唐诗的结构④
类似李白《越中览古》的诗,还有很多。比如王昌龄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前三句所描述的场景,总给人一种“艰难、荒寒、苍凉”的感觉。但到了最后一句,突然振起,“不破楼兰终不还”。一下就把盛唐的高昂之音,在这最后的一句中给爆发了出来。纯粹从诗作的角度来分析,这最后一句也使得这首诗的意境,“别开生面”。
除了上面这两首诗作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变化之外,还有另外的一种变化。这种变化,不仅是诗歌的结构有变,更主要的是,“诗歌的意境”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比如唐代诗人李涉所写的《题贺林寺僧舍》一诗。
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诗的大意是说,平常在闲居时,昏昏如在醉梦之间。听说春天快要过完了,于是强打精神去登山。在这过程中遇到一寺院,于是就和这里的高僧谈了一席话,这个过程使人非常的愉快。(看起来这高僧给诗人的帮助还不小)所以最终,“又得浮生半日闲”——真来着了。
诗写得很得体,把诗人由烦闷到悠闲的情感变化,很清晰的给展示了出来。
据说到了宋代,有一个叫莫子山的人,也学李涉去登山,碰巧登山过程中也遇到一寺院,更巧的是他也恰好遇到一僧人。但他遇到的僧人和李涉所遇到的高僧却完全不同。他见到莫子山,非得让老莫布施。不仅如此,还得让老莫题诗留念。整套操作充满了世俗之气。老莫心里非常不快,于是就在题诗时,将李涉的那首诗略作改动。诗云:
又得浮生半日闲,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终日昏昏醉梦间。
将首句和尾句调换了一下,诗意大变。那种无可奈何的苦恼、郁闷之情,跃然纸上。
由此可见,诗歌的“内结构”是可以变化的。而这样的一种变化,能改变诗意。一般诗歌创作在注意“内结构”时,千万要注意,不能一气直下,一定要有曲折感。而这种跌宕起伏的曲折感,往往能让诗歌妙趣横生。
最后我们来看一首“无名氏”创作的《醉公子》。
门儿猧儿吠,知是萧郎至。刬袜下香阶,冤家今夜醉。扶得入罗帏,不肯脱罗衣。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女子在“盼情郎”及情郎到来后的一系列心理变化。诗的大意是说,听到门外的小狗在叫,知道是萧郎到了。然后,这女子就急急忙忙的“刬袜下香阶”,穿着袜子就跑出去迎接了。从这个动作,我们就可以看出,“萧郎有一段时间没来了”。如果每天都来,不至于让这个女子如此激动。在这里,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诗间有了几层转折。
而见到萧郎后,心却为之一沉。原因是,“冤家今夜醉”。本来还想今夜好好说说话,可不曾想,萧郎竟然已酩酊大醉。于是心情由刚刚的兴奋开心而转为郁闷。
接着说,“既然已经醉了,那总比不来强。那我就把你扶进房去,可萧郎临睡时却不肯脱衣服”。这里又是一转。这一转折后,女主人公又自我解嘲。“虽然不肯脱衣服,但毕竟他还是来了,解除了我一个人孤独的苦恼。”所以就有“醉则从他醉,还胜独睡时”的说法。
总体来看,这首诗从刚开始萧郎的“到来”,一直到最后女主人公的自我宽慰,整个过程一转再转。与此同时,女主人公的情绪也由喜到悲,由悲至“宽解”,形成了诸多变化。
有人曾评价这首诗,说此诗“仅折转多耳。且如喜其至,是一转也;苦其今夜醉,又是一转;入罗帏是一转矣;不肯脱罗衣亦是一转;后二句自家开释,再是一转,此诗赋尽醉公子也。”
……
从上面的这样一些诗作,我们可以看出,唐人在创作诗歌时对待“内结构”是非常注意的。如果把“内结构”和“外结构”作成一个比喻的话,外结构就相当于是一个自封闭的系统,而内结构则要求在这种封闭中,尽量的开放。前者是有限的,而后者则是无穷的。二者之间这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
如何能在已经给定的结构中,自出新意进行变化,这对诗歌创作者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量。而唐代诗人大多都能做到这一点,这恐怕也是唐诗独特的魅力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