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老学生,是指那些一把岁数除了学习之外什么都不会的人,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老姑娘差不多。老姑娘大了会愁嫁。而老学生大了也愁就业。老姑娘因为挑挑拣拣而剩下;老学生因为死读书而缺乏竞争力。因为只会学习,少于变通,看似大家眼中的好学生,实际在职场中有所成就的并不多、大部人平淡无奇。如果学生习气不改的化,这样的人就容易输掉职场更甚者乃至输掉人生。这是因为好学生与好人才的标准有很大差别。两者是截然不同的评价体系。要想避免变成书呆子式的老学生,就必须改变观念,调整思维,不要只埋头学习,更要放眼职场,培养综合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获得职场上的好成就。
老学生通常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
用读高中的方式读大学:这些老学生往往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是老师口中的好学生。这些学生考上大学之后,由于专业考试的压力,往往把大量的时间投入到书本中。迫于就业的压力,往往也会考取各类时髦的证书。他们的主要问题是,仍旧按照读高中的方式来上大学,学了太多的书本知识,两耳不闻窗外事,只低头拉车,不抬头看路,没有按照未来就业标准要求自己,也没有及早的实习兼职锻炼自己。这样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对未来职场和就业知识两眼一抹黑,最后稀里糊涂的上战场,诸如职场需要的沟通表达,人际交往、解决问题能力等并没有得到提升和加强,这样导致虽然学习成绩好,但缺乏就业竞争力。
喜欢用读书来解决问题:大学生由于经历的影响,视野往往很局限,而从小就照本宣科的学习方式,也导致了很多学生的思维狭窄,这样一想到什么能够改变命运,首先就是从无尽的书本中寻求答案。有些人总把问题归结为读书不够,知识不够,好像只要读了足够多的书,有了足够高的学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求职很困难,就去读研究生;研究生一多,就去读博士;博士没处去,出国去镀金;工作不顺利,就考公务员。看似很努力,效果却很差。明明通过认真思考就能解决的问题,偏要去读一堆书。有些人读到三十了仍对未来懵懵懂懂,读书把人读傻了。很多人成了知识的搬运工,把读书当成了逃避问题的借口。
学校的好学生不一定是职场上的好员工
学校分数第一,职场业绩为王:在学校主要的评价指标是学习成绩,只要学习成绩上去了,你就是一个好学生,那些与学习无关的要素基本上居于次要地位。而职场的评价指标比较简单粗暴,最关键的就是业绩,业绩上去了你就是英雄,业绩不行了你就是狗熊,不管你是什么名校的学历、什么吓人的头衔。穷小子可以凭借业绩实现完美逆袭,大人物也可能因业绩不达标而栽跟头,知识学的再多创造不了价值就等于零。学校与职场截然不同的评价标准,导致了很多好学生一入职场就有很强的不适应性,需要很长时间才缓过劲来。
学校提供标准答案,职场要求解决问题:学校提供的大部分是标准答案,只要作对了答案,你就能得满分,而学校有现成的、批量供应的标准答案,平时学习死记硬背标准答案即可。而职场需要的是解决问题,不要求做世界上最难的选择题,而是不断寻求突破,甚至无中生有。职场中出现的很多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标准答案,这就需要你去研究、去摸索,要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政策法规允许范围内,不管采取什么措施,只要完成任务就是英雄好汉。如果能创造性的完成那些看似不可能的任务,那更是精英人才。
学校学的是知识,职场更需要素质能力。从小到大,学校学习以知识灌输为主,大多数是需要死记硬背的死知识,而大部分的知识在职场上基本用不上,甚至很多知识一毕业就落伍。大部分的专业知识需要进入职场后重新学习。而职场上最需要的是综合能力,需要具备与岗位职责相匹配的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缺乏了这些素质能力,那就根本胜任不了工作。比如销售人员的市场调查、执行能力、吃苦精神;技术人员的深度钻研、学习能力以及专业灵感等。而这些素质能力在大学期间却是很少被涉及,更罔谈去开发与加强了。
学校关系简单,职场关系相对复杂:学校人际关系简单,同学之间没有直接利害冲突,学习成绩好基本上畅通无阻。职场上利益优先,很多时候大家是潜在的竞争对手。而抱团打天下的时代,团队合作、高效沟通、协调应变等又是必不可少的要素。这就导致那些好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人性把握差,碰到复杂人际关系和职场规则,难免力不从心。一些学生在表扬中长大,有一颗玻璃心,稍遇批评、挫折就会受不了乃至消极怠工。而那些脸皮厚情商高、善于与人沟通、能与不同背景人员打交道的所谓差学生往往有更好的出路。
不做死读书的老学生,做适应职场的先行者
树立一个目标:大学的目标与中学截然不同,中学阶段不用考虑其他方面,好好读书考个好大学就行了。但到了大学,考虑未来好工作就是最重要的目标。上大学就是为了好就业,无论你学什么专业,无论考硕士、博士还是出国留学,都是为了就业,那些考研为了不入社会的观念是大错而特错。因此,明确自己职业规划,树立未来发展目标是非常关键的一件事,这件事越早越好,越明确越好。否则等到毕业了再临时抱佛脚就晚了。有了目标就不会盲目考研留学,有了目标学习更有针对性和高效率。最好大一就要有就业意识,探索自己未来就业方向,再通过大二大三的兼职实习摸索,争取一毕业就有一个好的开始。
培养一份特长:中学阶段分数就是命根,为了考上好成绩很多人放弃了自己的爱好和专长。到了大学阶段,就要努力培养自己的一份特长,并不断去强化,把它打造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比如你对写作很擅长,那就多想多写多投稿,还要学习一下文案策划及新媒体写作的书籍,未来你就是一个文案策划及新媒体写作的高手。如果你对美术感兴趣,除了绘画之外,你还可以探索一下时尚设计、动漫设计、网页设计等,这样除了能当美术老师外,还可以在设计界或互联网UI方面有所建树。如果你对软件编程感兴趣,那就更要早早动手,拿出自己的编程作品,当同学们还对未来彷徨无助时,你已早早接到了大厂的offer。
学会一种思维:主要是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这是很重要的思维方式。学生阶段有标准答案,可以不怎么动脑子,按照老师说的死记硬背就行。到了职场之后,创造性思维就是成功的一项关键要素,很多工作需要去开创、很多事情需要去摆平,很多领域需要去探索,需要用小成本解决大问题,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那些不爱动脑的人,工作上可能四平八稳,但发展空间不大。而那些善于动脑的人,往往短短几年就能够青云直上,拉下别人一大截。因此在大学阶段,要积极培养自己的思维,遇事多动脑子,多问几个为什么,不要人云亦云,多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时间一长你就会感觉到自己的明显变化。
增加一块实践:多参与社会实践,多了解外部世界,拓宽思维,提升视野,让自己提前适应社会、适应职场。很多大学生抱怨没有工作经验,求职时被拒之门外。实际上很多工作经验需要自己去争取,只要用心,不用毕业就能积累很多经验。比如你想以后去宝洁、联合利华等快消行业做市场策划,看看它们有没有实习促销机会,比如去超市促销洗发水。没有的话自己创造机会,比如调查大学生的化妆品消费喜好,自己上门调查统计。如果以后想去知名网站做运营,不妨暑假找个网店去做兼职服务,或者干脆自己做个自媒体账号,从中了解总结自媒体运营的一些经验。有了这些经历就业时就能力压那些啥也不会的人。
不要做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老学生、书呆子,学会做一个适应职场的先行者,要及早的规划自己,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拓宽自己的思维和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力,多实践多锻炼,这样未雨绸缪,你就能在未来的职场竞争中先人一步,早日成功!
注:老学生是由著名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大学不知道》的作者李令彬老师发明的一个新词汇,在此向他致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