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读书、购书情结

作者: Rebecca_xr | 来源:发表于2018-05-19 14:22 被阅读117次

            与图书结缘始于小学。那时候,除了电视机,没有其他可供娱乐的电子设备。课余时间除了与小伙伴玩耍,最大的兴趣便是读书了。但那时可获取的书籍实在有限,《在希望的田野上》是唯一读物,里面的文章反反复复看了很多遍。在经济条件不够宽裕的农村,除了学习用书和少量儿童故事书,小说是不被大人认可的,在当时,花5毛钱买一本“闲书”,也是相当奢侈的行为。正是因为精神世界相当匮乏,所以内心对文字更加渴望。哪怕是糖纸和挂历上的字都会细细品味很久。

            邻居小朋友的姑姑,家住城里,经常带来很多好看的带插图的书(现在想来应该是绘本之类的),我和妹妹常去借阅。《舒克和贝塔》就是那个时候读到的,初中写作文还把里面的故事情节总结概括了一下,没想到,竟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看到作文本上大大的“甲”字,非常自豪。

            因为父亲的望女成凤,我和姐姐妹妹被送到了县城读私立中学。一个月回一次家,临行时父亲便会给上几十元钱作为生活费。即便手上有了可自由支配的钱,但了解父母亲的辛苦,从不敢随便花掉,所以没有太多买书的机会,依旧是靠借阅读书。那时的读书记忆断断续续,只记得,琼瑶红遍了班级的每个角落。女生们凑在一起叽叽喳喳,讨论着里面的故事情节。只有男孩子性格的我,讨厌琼瑶阿姨的儿女情长,读了两三本后,便果断弃阅。后来,冯彦同学带了哥哥送的《平凡的世界》,我看了一眼,并被情节吸引,借来后用了两三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厚厚的一本,很小很小的字,宿舍熄灯之后真的是秉烛夜读。阅读带我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的眼界不再局限于现实的小圈子。

            后来姐姐上了高中,有了图书证,寒署假期间可以借阅多本。冬天,午后的阳光暖暖的照在身上,搬一个小板凳坐在堂屋的门槛旁,拿起一本喜欢的书,细细地品读;夏天,树林里清凉的树荫下,铺一凉席,放一枕头,捧一本最爱的小说,相当惬意。《牛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世界名著,便是那个时候读完的。

            高中时有专门的阅读课,是我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上堂课还未结束,我们已迫不及待,收拾停当,随时准备出发。下课铃刚要想起,靠近门口有利位置的同学,已不见踪影。不到五分钟时间,教室内便空无一人。图书室内,同学们已经坐立停当,《读者》《科幻世界》……同学们按照各自的喜好抱起一摞摞的杂志快速地阅读着,在有限的时间内,吸取最多的知识。馆内图书可以借阅,同学们总是把平日难得读到的名著和经典传世小说借出来,慢慢品读。我开始阅读《撒哈拉的故事》、《青春万岁》、《简爱》等,同时也有了自己偏爱的作者,如三毛、张爱玲、毕淑敏、刘墉等。《福尔摩斯探案集》是在那时开始接触的,当时还有了当法医或者当作家的想法。高二分科选择了理科,了解过毕淑敏曾经是医生,也是一个理工女,所以当时就给自己做了规划,感觉理科女文科好的话,更有优势。从高中时代到现在一直对我班才女任蕴慧“羡慕嫉妒恨”,佩服她能把文字玩转于股掌之中,写作时,每一个词语都运用得恰如其分,诗意十足。据说,她家里的藏书很多,文字功底多半得益于大量的阅读。那时的我便有了一个小小的想法,日后我的家里一定要有一个大大的书房,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以便我的孩子们可以随时翻阅。

             整个高中时代,“考大学就是冲着大学的图书馆去的!”这一想法是激励我学习的最大动力。而真正进入大学校园后,闲散时间多了,读书时间却少了。大一大二时,上网、打工、校园活动占据了一大部分,美其名曰增加社会阅历。在能读书的时候,读书便是了,每个年龄有每个年龄应该做的事。大三,到了快成“蔬菜”的年纪,厌倦了打工生涯,更不想跟学弟学妹们抢着参加校内活动,看书的时间反而多了起来,开始一周去一次图书馆,借阅的图书也能及时看完。图书室的书多了,所读的书也开始多样化。只要书名不是讨人厌,便会借来翻阅,有些拗口的,晦涩难懂的,竟然也能完完整整看下去。“书,非借而不能读也”,然而,拥有很多藏书的愿望却从未忘却。

            工作后,为了生活的苟且早已忘记了还有诗和远方。柴米油盐酱醋茶成了生活的主旋律,深夜的灯光也是为了工作而被点亮,读书的时间一再被压缩。直到成为准妈妈,为了平息自己急躁的脾气,我开始重新阅读。有了一定的经济能力,购书也开始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即便我生活节俭,然而看到喜欢的书籍,非要买来不可。

             怀孕时,想想孩子出生后有太多问题等着处理,于是买来育儿书籍。后来孩子出生了,宝宝入睡难,于是买来《不睡觉世界冠军》;孩子不听话,买来《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会说》,但是看了两眼便搁置,理论性太强,故事性不足,根本看不下去,方法也用不上。后来听说《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非常有实用价值,买回来,刚看几页便爱不释手。从此再也不买其他人的育儿书籍,不看其他人的育儿文章。你认为对的方法有一种就够了,多则无益。于是不再像无头的苍蝇,乱飞乱撞,开始有选择性的购买。

             大宝啸啸自一岁开始,我们便每天坚持睡前亲子阅读,从而养成了孩子好的阅读习惯。《猜猜我有多爱你》和《不睡觉世界冠军》是啸啸仅有且最爱的两本绘本。孩子反反复复地看,每晚都是这两本伴着入眠。

            都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孩童时的影响深远。大啸啸喜欢画与海洋有关的鱼、海草、河马等应该跟《不睡觉世界冠军》里的图画有关,同时画风也很类似。孩子再大一些,《托马斯和他的朋友们》《齐家6+1》《科学绘本系列》慢慢多了起来。《父与子》的中英文双语版,孩子爱不释手,睡前总是讨价还价,讲了10个小故事后还要继续,直到上了小学一年级,才慢慢被其他的书籍所代替。

            大啸啸上了小学之后,老师推荐,同学影响,加上自己的选择,每隔一段时间,我便从网络上购买新的适合孩子的读物。但凡孩子有读书的需求,我都会尽量满足。因为低年级时,识字量有限,需要购买一些带拼音的书籍。四大名著是我们的文学瑰宝,我也实在喜爱。为了让大啸啸早早喜欢上它们,我选择了四本带有新课标标志并有注音的精装图书。然而,我错了,四大名著被删减的毫无艺术气息,如同流水账。《黑猫警长》和《葫芦娃》系列,同样删减的毫无逻辑。吃一堑长一智,接下来购买图书时会特别注意是否有删减,外国名著的翻译者是谁等等。

            电子书的兴起省了很多人的购书费用,我虽节俭,但一直坚持购买纸质版。阿加莎克里斯蒂73册至少需要1500元钱,足够买下电子阅读器。然而电子阅读器,外形与手机、平板几乎相似,我不相信在我看电子书籍的同时,孩子能爱上读书。前日听大表姐说,表侄的学校开始实行平板授课,老师课堂上用投影仪将问题显示在黑板上,同学们在平板上提交答案,省下写字的时间。老师的愿望是美好的,但孩子的写作速度是否会受影响?在这个被电子化的产品取代的现代社会,提笔忘字本已成为日常,若再以这种方式渗透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细思极恐啊!

            只要是纸质版书籍,完整,脏点、破点都无所谓。某日,董先生和大啸啸在帮大啸啸的表哥整理不要的书籍时,发现很多适合大啸啸的读物,上面布满灰尘,个别甚至有类似糖水的渍迹,我们带回家一一擦拭。《查理九世》就是其中一本,应该是第三或者第四册。为了帮孩子筛选图书,每次我都率先读完。虽然开头的神秘和恐怖让我也是鸡皮疙瘩满地,但是传递的信息还是可取的,又有吸引人的气氛,用词也比较得当,我开始五本五本的买来,直到买全了全集27册。但是也有一些并不太适合孩子阅读的书籍,为了迎合部分人的低级趣味,为了挣钱,有些信息会对孩子造成恶劣的影响,虽然孩子读的津津有味,但我一般会果断丢掉。所以在给孩子购买书籍时,还是要用心选择。

            我给自己选择读物的时候,也会考虑孩子们将来是否也会跟我一起去读。也期《毛泽东诗词选》、《三国演义》文言文版、《二十四史》、《菜根谭》、阿加莎克里斯蒂系列,东野圭吾等等。看一本买一本是我的购书原则,买回来实在不喜欢读,就放置在书架上,孩子们以后也会有机会阅读,或许受益良多。

            快节奏的生活让很多父母选择在亲子阅读时间用故事机代替自己,用动画片来启发孩子的思维,调整孩子的情绪。我只能说这种方式偶尔一下即可,不要长时间选择。读书不仅仅是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考的过程。看见文字的瞬间,便展开无限的遐想,启迪人的思维和想象能力。而听书和动画片的形式,只是让人们被动的接受,听的故事越多,看的动画片越多,读书越困难,因为读书太累,而被动接受非常容易。英文书籍,如果自己英文发音不标准,也可选择有声图书。

            我一直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文章也会一气呵成。《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尹建莉老师也提到,她女儿的作文向来是不用担心,根据语文分数,作文满分应该不成问题。高考结束后,许多作文速成培训班邀请她女儿分享作文高分心得,她都一一谢绝了。作文哪有速成一说,女儿十来年的读书生活才成就了她那时那刻以致终生的好文笔。

            时至今日,为了孩子能够读好书,好读书,我竭尽所能。然而手机、平板、电视、电脑等电子产品无处不在,诱惑太多。曾经跟先生抱怨他成天看手机,以至于我在这边拉着大啸啸同学读书,他在那头诱惑儿子玩游戏。漫漫长路,任重而道远,愿你我同行,与孩子们一起阅读,用书籍丰富我们的人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我的读书、购书情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ood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