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作品中都可以发现,将意识上传至虚拟世界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进化路径。
意识上传也就相当于把我们的内心世界做了一个副本,上传到一个巨大的数据处理计算机中,模仿我们的心智。
那么,在未来,我们真的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永生吗?
我们的意识是基于大脑构造、化学反应所存在的,在受到身体和环境的物理约束下,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反应和思考。
这是我们意识的来源。
假设有一天人们突然彻底搞懂了大脑,并且有能力做出一个完全一致的数字版大脑,保证所有的模拟都是根据不同个体而计算的。
基于此,我们只需要拥有海量的计算代码,即可模拟所有的物理规则,从而支持将数字版的副本上传到超级计算机中。
可见,这一切的基础都是我们对于自身大脑的理解。
所有大脑的主要细胞都是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脑的核心功能是细胞之间的联结,而突触是产生联结的地方。
人类的大脑约1000亿个神经元通过1000万亿个大脑突触联结以每秒1000次的数量传递信息。
大脑的每一个部分都担任着不同的角色,在众多重要的组成中,我们很难确定到底哪一块是“你”。
而且,大脑的思考不仅受到神经递质的影响,还受到荷尔蒙、体内细菌等等的影响。
按照如今的技术,想要扫描如此复杂精细的东西,我们只能把大脑先取出来,一小片一小片的扫描,直到拼凑出一副完整的信息图。
2019年,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将一个一立方毫米的老鼠大脑绘制成了沙子大小的信息图,耗费了五个月的时间,整理了200万GB的数据。
如果换成人类的大脑,一个人的数据将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存储设备的上限。
最难的部分就是,我们如何刺激这些静态的数据,让他们重新活跃起来,就像做菜一样,原材料有了,如何做出菜肴才是关键。
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够实现这一步骤。
技术问题都能解决之后,人们就需要思考一个真正的问题。
上传的意识到底是不是自己,脱离了肉体约束的自己会不会发生巨大的改变。
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梦寐以求的科技时,是该庆幸自己死后会有新的生命,还是担心自己和副本同时存在而出现认知错误。
恐惧、食欲、爱情这些是我们体内化学反应作用的产物,当我们失去了几十年都渴望都追求的事情,我们会爱上一个代码就能够拥有一切的感觉吗?
最后引用伊恩·斯图尔特的一句话:“我们的大脑如果简单到可以让我们理解,我们的思维就会简单到不能理解大脑这句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