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们进入了高科技时代,而人才是创新的前提,我们要重视人才建设,认识人才的作用,才能不断实现科技突破。
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创新却是科技突破的源泉。我们要重视人才,尊重知识的作用。上世纪六十年代,我们刚刚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许多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造成了我国教育的断层。其中,像同济大学李国豪教授被邓小平点名参加教育科技会议时,还在桥梁检测一线忙碌着,他完全抽不出时间来回答工作人员所提的问题。著名的数学家陈景润,当工作人员通知他到北京开会时,他正在一间灯光昏暗,并漏着雨的小黑屋一遍又一遍的演算数学题,要知道世界上能参透“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寥寥无几,而陈景润正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中国人,但是他的窘境实在令人咋舌。在邓小平他们老一辈领导人的不懈努力下,我们的科技工作者逐渐实现了拨乱反正,得到了肯定。他曾说过“我们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并且逢年过节领导人要亲自上门拜访有过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这要形成一个规矩。”时至今日,逢年过节,我们都能在电视上看见领导人去慰问那些为我国科技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
鼓励创新,培育人才。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对于创新非常重视,他们的教育理念就是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而非填鸭式教学。像扎克伯格、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都是站在了创新的风口上,成功的建立了自己的科技王国。例如马斯克这样的科技达人,我们曾经在电影中见过,那就是斯塔克集团的创始人托尼,他们两个形象比较相似,但马斯克的不同在于他的计划,犹如断线的珠子,从最初的电动车、超级高铁再到可回收火箭,他的创新涉及面较广,倘若没有国家对创新人才的支持,可能他已经无法走到今天,并建立如此庞大的科技公司。但我们不可否认,某些发达国家对于人才的培育的确可圈可点,值得借鉴,但是我们也要选择符合自己国情的路,方能在创新这条道路上走的更远。
加强引导,优化环境。“良禽择木而息”,我们要不断改善人才培育的环境,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并且要加强引导,将人才往我国目前最薄弱的领域引导,寻求早日实现突破,不再受制于人。当下,我国的电子芯片和集成电路领域还比较薄弱,很容易受到限制,唯有努力实现突破,才能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年来,诸如华为、中兴等国内企业受到他国打压的事件层出不穷,这其实在提醒我们,要加强引导,在薄弱领域发力。倘若国外芯片断供,那我们这些高科技产品会不会面临无“心”可用的窘境,国产光刻机遥遥无期,进口光刻机别人只卖给我们落后产品,我们国内相关产业将何去何从?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改善国内环境,支持相关领域创新,相信在不久将来,我们不会再被别人卡脖子。
人才是新时代的战略高地,我们要牢牢把握住时代发展的趋势,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