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的遐思
继续上课,该讲第六单元了。第18课《牛和鹅》和第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昨天放学时布置了预习,让孩子们看课后作业和第18课的文本旁边的批注及19课的课文,先自行在书上写写划划,特别强调不要看任何辅导书,要读出自己的想法。
今天早上上课先看了同学们在书上做的预习。果不出所料,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把一些教辅读物上的资料抄到书上而已。心想:“抄就抄吧,总比不写好!”
在上这节课之前我还在纠结:是按照教参书上写的那样去上这节课,也就是把这个文本和相关的批注讲讲呢,还是给孩子一个更广阔的拓展性的课堂。当走上讲台的那一霎那,还是决定上自己心目中开放的语文课。
我把第18课和第19课放在一节课来上。如果按照正常的课让他们读文本,做批注,那么或许还是照搬资料,根本看不出学生的思考所在。刚看过一本书《好奇心》中就谈到了互联网对于孩子学习能力和好奇心的抹杀的问题。同样参考资料也一样在抹杀孩子的学习能力,有了参考资料,绝大部分的孩子是不愿意再动脑筋的。少了查找与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习力的最大破坏。
于是我就从《西游记》和《红楼梦》的不同的版本讲起。在黑板上写下《西游记》和《李卓吴点评西游记》两本书的名字,让学生猜测这两本书有什么不同。孩子们还是知道“点评”的意思的,所以他们猜出了这两本书的不同。同样,写《红楼梦》《脂砚斋批评红楼梦》《周汝昌点校红楼梦》《刘心武点评红楼梦》四本书有什么不同。其他的都好猜,《脂砚斋点评红楼梦》难住了学生。我就穿插了曹雪芹写《红楼梦》的艰辛和《红楼梦》成书的大致经历,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这本书的价值所在。最后告诉孩子们古人读书的一些方法:他们不仅仅读书,他们会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思考,这就是批,注,评等就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这两课要学的重点知识。接着让同学们从文章内容、写作方法、个人思考等写下自己的批注。给了孩子们15分钟的时间,最多的孩子写了27条,全班58个孩子有5个写够了20条。
看着孩子们安静读书,安静批注的样子,心想:这才是孩子该有的学习状态。
我想了很多。语文课我们究竟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是把这两篇课文读完,把课后作业写完呢,还是让学生看到文本之外的却和文本紧密相连的知识,是把孩子禁锢在一篇文章里,还是把他们放到更广阔的书的海洋了,调动他们对读书世界的好奇?名著是什么?名著就是一个个巨人,我们的任务就是紧紧牵着孩子的手,把他们领到巨人的身边,让他自己去体会巨人的伟岸与高大,自己去走进并亲近巨人,而不是由我们来告诉他巨人有多好,他们却不曾谋面。
刚下课,看到一个好友发送的一篇文章《孩子在小学已经被毁掉了》,真是应情应景。说是“被毁掉”虽然有些夸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小学的课堂上,孩子们的学习力、思考力、想象力都逐渐被禁锢、被抹杀。习作要求孩子背范文,预习孩子会抄教辅资料,上课老师会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完全忽视了孩子的主动学习和深入学习的能力。或许背范文能帮助孩子提高作文的分数,可是学生自己的作文能力和思想呢?用教辅资料,看起来孩子们的预习工作做的很好,实际上只是掩耳盗铃罢了。
高中的孩子靠刷题提成绩,初中的孩子靠刷题提成绩,现在连小孩子也靠刷题提成绩了。我们有没有想过成绩的背后:为什么孩子学习越来越被动?孩子不是机器,也不是盛放知识的容器,更不是可以修剪到整齐划一的花草,他们是有血有肉有思想的生命。
尊重生命,教育才会有真正的生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