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才子欧阳修在《生查子·元夕》中写道: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网图侵删
无独有偶,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出现了对花灯的描写: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网图侵删
小的时候,常听大人们说这样一句话:正月十五雪打灯,来年必定好收成。
其实对儿时的我而言,下不下雪真的无所谓。因为我的老家在北方,一到冬天总能看到漫天飞舞的雪花。但正月十五可就不一样了,除了灯还有其他的文娱活动。
网图侵删背棍和铁棍
我们老家有种活动叫“铁棍”,“铁棍”的主角都是标志的小姑娘。需要进行表演的时候,女孩们会被固定到铁棍上,梳妆打扮,穿上漂亮的戏服。
打扮好以后,铁棍上的女孩子们一个个就像从京剧里走出来的角儿,那叫一个艳惊四座。而且她们的扮相也不是随意而为的,总有一个个好听的名字。
铁棍上面的表演者,是八九十来岁的标志小姑娘,负责抬铁棍的则是一群精壮的男子。随着指挥的一声哨响,这支特殊的队伍就开始在人潮中舞动。
背棍和铁棍差不多,只不过背棍上的表演者换成了年龄更小的孩子。而下面的表演者,由多人换成了一人。上背棍和铁棍,就成了我们小时候最大的梦想。
网图侵删威风锣鼓
背棍和铁棍可能更受孩子们的喜欢,因为表演者有我们同龄人的参与。但锣鼓就不一样了,表演者成人居多。
大家都穿着统一的服装,使出浑身的力气在那里卖力地表演。鼓声,镲声混合在一起,构成了一支传统的交响乐队。
网图侵删旱船
旱船也是我记忆中一道别样的风景。一般参加这个节目的人,都会准备一条可以在陆地上行走的小船。当然,小船本身是不会行走的,只要做成空底,能让表演者站进去就可以了。
表演旱船的人,一般会走出S型的路线。他们兴高采烈地在路面上扭呀扭,路旁的观众就会兴致勃勃地看呀看。模仿能力强的孩子,回到家里马上就会把这一切复制下来。
网图侵删烟花和鞭炮
“爆竹声中一岁除”是我们儿时特有的年味,这样特殊的味道一直会持续到元宵节。一到晚上,夜空中总会出现绚烂的烟花。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着实给我的童年带来了无尽的欢乐。那个时候,元宵节的晚上,我们县城总会用鞭炮做成“架火”,漫天的烟花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总能让孩子们兴奋地大叫很久。
网图侵删时过境迁,很多很多童年的美好,都被湮没在了记忆的长河中。元宵佳节,唯一推陈出新的估计也是剩下各种各样的汤圆了。
五颜六色的炫彩小汤圆、金灿灿的大黄米汤圆、甜蜜蜜的水果汤圆······当这些像艺术品一样的食材被摆上餐桌的时候,它们仿佛也在发自内心地向我们问候:元宵节快乐!
网图侵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