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贯之旨(二)

一贯之旨(二)

作者: 陈建军 | 来源:发表于2023-12-10 08:54 被阅读0次

——《论语》学习之本周复习(15·9、10章梳理

《卫灵公篇》第9章开始到第24章,似乎换了个角度,来谈君子的仁德标准。其实,参考一下《泰伯篇》的行文方式,从泰伯之德一直讲到周公之德、上古圣王之德一路向上的话,本篇讲仁德好像是一路向下,由诸侯之德,讲到君子之德、臣之德。说白了也就是给诸侯们、臣子们立个规矩、立个标准。唐文治老先生说:“不失人,不失言,与人出言之标准。‘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志士仁人之标准。事贤、友仁,居邦之标准。”

那么,仁德的君子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如何去做一个仁德君子呢?

第九章,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说:“有志之士和求仁之人,不会为求活命而有害仁道,却能牺牲生命来成就仁道。”

朱子《四书集注》曰:“志士,有志之士。仁人,则成德之人也。理当死而求生,则于其心有不安矣,是害其心之德也。当死而死,则心安而德全矣。”钱穆先生说:“生必有死,死非孔门论学所重。孔门论学所重在如何生。茍知如何生,自知如何死。知有不该求生时,自知有不避杀身时。杀身成仁,亦不惜死枉生。所重仍在如何生。孔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殷有三仁,亦非必尽如比干之甘刀锯鼎镬始为成仁。舜、禹为民御大灾,捍大患,亦即仁。有志求仁者,于《论语》此章当善加体会。”

结合《孟子·告子上》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再结合《论语·宪问篇》 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子张篇》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宋史·文天祥传:“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可见,本章孔子所提出的处理生死问题的原则,是以“仁”为最高原则的。对于“仁”,不论生死,都不应该损害他,这样才能问心无愧。“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不可为保全性命而损害仁道,必要时可以牺牲生命来成全仁道的儒家思想,是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

孔子在这里既在教诲他的弟子,也在教诲我们,学习的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用自己的所学为天下人民谋福祉。

第十章,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子贡向孔子请教怎样行仁。孔子说:工匠想要做好他的工作,必先使他的器具变锋利。居住在这个地方,就奉事此地大夫中的贤者,并与士中的仁者相交友。”

子贡问“仁”,接着上章讲“如何学?”的下手处。

这里“事”“友”与“贤者”“仁者”应是互文用法。

《学而篇》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颜渊篇》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本篇第三章,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可见,孔学之道是一以贯之的。

钱穆先生说:“工无利器,不能善其业,犹人无材德,不能尽其仁。器不自利,必经磨厉,亦如人之材德,必事贤友仁,然后得所切磋熏陶而后能成也。仁者,人与人相处之道。仁德必于人群中磨厉熏陶而成。有其德而后可以善其事,犹工人之必有器以成业。”

孔子在这里启示子贡:一个人要想修养仁德,就要抱着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不管到什么地方,贤人与仁者都是为仁者要学习的对象。

正如工匠要完成其制作,必须有良好的工具。修养和成就仁德,必须有贤人、仁者相助。“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一个人能做到亲近有仁德的人,会使自己的德行日有所进,会使自己的过失日益减少。

“欲善其事,必利其器。”学习事贤友仁,即利其器之道,其中必有一贯之旨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贯之旨(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iy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