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音时在话筒前面一定是一个相对小气息量的,不是那种大气息量、大声音冲击波的练习,是小气息量的练习。还有,用七成呼吸,力气用七分就可以,有了余地也就舒服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12797573/a55f484ff9f98ec0.jpeg)
我们在和人沟通的时候,在跟身边的人讲话的时候,你甚至忘记了自己是不是在表演,因为那个时候你完全投入其中,然后,当你走到话筒前面坐下来,你的感觉就完全没了。完全没有办法还原你原来的那个状态了,你想:是不是今天状态不好、是不是注意口齿纯舌的状态、是不是心怎么怎么怎么样了,然后就出不来这种状态了。为什么呢?只是因为可能你讲的那个人他不在身边,你对着话筒讲。怎么就讲不好了呢啊?这个时候很简单,因为你的注意力已经不再是跟人交流,你的注意力完全在于:这个语言,怎么回事?这里应该注意什么、节奏、气息、文字。
你忘记了你在跟人交流。我们一定是跟人交流的人。我们在跟人讲故事呢讲故事一定是跟人交流的,所以一定要第一时间改变观念,当你做到话筒前面。话筒是个人,你在跟人交流。这个话筒就是听众的小耳朵。
在平时训练投入其中,到了话筒前就出不来状态,是因为你的注意力完全不是用在跟人交流上,你的注意力用在了语言方面技巧方面态
当你在话筒前是跟人交流的状态,话筒就是你的听众。将文字导入大脑再倾诉给小耳朵,但同时你要适当的提高状态,适当的带住你平时练习的状态,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状态,这样会形成一种叫话筒前状态
是你要适当的注意吐字,不能说只顾及交流了然后变成吐字不清了,这个时候要学会再把你的口齿唇舌和气息再带住一点,把这些你平时的练习化成一种生理上的习惯。甚至在交流的这种完全放纵的基础上,哪怕是带一点点的小端。只要用这个状态能够长期的,比如说能达到一个月只要将这种状态保持达到一个月,就能有一个录音棚状态。
这个状态特别适合于录东西。我们坐在话筒前,也有话筒前的状态,这个状态只要你养成这个效率就比别人高了3-5倍。当别人总在找个状态时你每天往这一坐。只要找到这个交流感效率就上来了。你的生理状态一构成,心理状态一构成马就从一个一个小时出十分钟音以变成一个小时出30分钟甚至50分钟。状态很关键,而你的水平的提升就取决于你的状态是否变得越来越好。状态都是在时时发生变化的。你要向对方表达你想表达的内容,要放弃“你要录东西,你要让自已声音变的好,要让自已录的好的状态”,不要陷入我要让我的声音好听的状态里“切忌表达完美的声音”这些基础东西的重点应该放在平时的练习中。
话筒前面,我们想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和所有人交流和还原,不要在意好不好听,这样你就有了自已的变识度。你要放松下来,我们话筒前想的最多的应该是把内容 跟听众交流,把我们的语言去还原,为什么很多人直播的时候他能够非常自然就是因为他天生带了交流感?
当我知道有人听着我说话呢我就有交流感,但是很多人一播书就忘了,归根界底,请把我们的话筒当成我们听众的耳朵,这样才会找到应有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