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涂鸦笔记》:是时候改变我们记笔记的方式了

读《涂鸦笔记》:是时候改变我们记笔记的方式了

作者: 落樱晚晴 | 来源:发表于2019-01-06 18:09 被阅读11次

先说说对这本书的整体观感:

1.好贵,当时冲着宣传花五十多大洋买的,买回来不到半小时读完,第一感觉就是名不副实,不值这个钱。

2.图书逻辑比较弱,虽说定位是给新手的入门指南,但其实并不友好。需要读者很有耐心地沙里淘金,重整框架,才能真正掌握那些有价值的干货,包括视觉笔记的核心理念(表达想法而非艺术)、视觉笔记的方法、训练技巧等。


但个人觉得,这本书还是有一读的价值,主要体现在:

1.理念上的突破

视觉笔记在国外风靡的时间较早,在国内还属于小众爱好,不及思维导图传播应用得广。也是刚巧赶上这两年知识付费、各种网课的兴起,视觉笔记在国内慢慢地也热了起来,但也是乱象丛生,学派林立,鱼龙混杂吧。

我第一次接触视觉笔记的时候,的确被惊艳了一下:原来笔记还能这么做?!想想看从上学以来,十几年都是抱着大而厚的笔记本,上课读书抄笔记,恨不得把老师、书里讲的东西全记下来,一个字也别漏掉。但讲真,这样的笔记,密密麻麻的,写完了谁还愿意回看呢?

涂鸦笔记的作者之前也遇到同样的困扰,后来有一天顿悟了:做笔记不是复读机什么都要记,而是要抓重点呈现全景,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其次,它还能变得更好玩有趣一些,从此爱上做笔记。

而这本书里我认为最重要的八个字,就是这句——“表达想法,而非艺术”。定义了视觉笔记的边界所在:视觉笔记不等同于画画,不是为了艺术性,本质上还是要以内容和逻辑为骨架。

所以,在我看来,一篇视觉笔记画的再怎么五彩斑斓光彩夺目,如果本身的内容可读性很差,信息逻辑不清晰,那它本质上还是一篇不合格的笔记。

2.方法上的启蒙

这本书对于视觉笔记入门来说,其实已经能解决许多困惑了,比如:

不会画画怎么办?

书里给了实操性很强的建议:任何简笔画都可以拆解成五种基本元素,所以只要1)掌握五种基本元素、画人物、表情等的技巧,加上2)不断观察和练习,3)积累自己的主题视觉元素库,就不用担心自己“手残”了,画多了就会画的越来越好。

不会构图怎么办?

书里分享了7种常用的版式,线型、路径型、放射型、摩天大楼型、模块型、爆米花型……每一种都可以延展出不同的版式变体,足够初学者练习摸索了。之后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偏好,找到自己常用的构图方式,甚至去自由创造更多版式。

不知道怎么抓重点信息?

倾听是获取信息最关键的一步,所以书里也分享了8个倾听的技巧或注意事项,手把手教了如何去积极地倾听信息,避免被干扰。不过遗憾是没有讲太深,有些浅尝辄止了。比如要注意倾听,找到规律,但怎么找规律?哪些技巧可以帮助到我们?作者并没有深入去提。

还是不知道要在笔记上写些什么,怎么办?

书里也专门用了几页篇幅,来拆解一幅视觉笔记的构成要素,包括标题、构图、图标、图表、项目符号、箭头、分割线、图框等等,以及视觉笔记版式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信息层级。有了这些构成要素,加上信息层级(原话是“层级造成了信息流”),这篇视觉笔记就算是有血有肉了。

此外,我的视觉笔记怎么才能更有个性?视觉元素如何积累?等等大大小小的困惑,其实书里都有提到相应的解决方案。只是没有讲的太深入,比较需要自己去思考和积累了。

这本书局限在哪里?

讲完亮点,再来说说这本书的局限。

第一,逻辑较弱,很容易把人带偏。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书本来就是这样?另外,涂鸦这个词容易给人乱涂乱画的联想,不知道是否因此,所以作者在全书中并没有强调过【逻辑与内容】的重要性?

毕竟视觉只是表面,是锦上添花的部分。想法和内容才是根本,是骨架,这也是我觉得书里案例选的很糟糕的原因,未免有些随意了。对于一些在意笔记逻辑、内容可读性的人来说,这样的视觉笔记着实能吓跑一批人。

第二,我认为这本书对于视觉笔记的思考还是过于基础,应用范围上也只局限在记录讲座等笔记上。

没有像《餐巾纸的背面》分享如何应用于商业、职场思考,也没有像《视觉会议》那样把视觉上到引导的高度,并提炼出思维模型来,甚至对于我觉得算是视觉笔记中很有料的「隐喻」部分,也只用了一页纸一笔带过。

如果是入门读一读,启发思维,学点技巧是可以的。但在应用上却是狭隘了,视觉笔记的应用绝不仅限于此。

最后附上本书的几幅视觉笔记。再唠叨一句,虽然这本书顶多半小时也能很仔细地读完,但是里面一些方法,要想真掌握好,还是得多花心思坚持练习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涂鸦笔记》:是时候改变我们记笔记的方式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mosr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