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地阅读哲学类作品?这是我在经过美学老师对《文艺理论》的启蒙之后,一直试图在寻找的答案。
很喜欢美学老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讲解,以历代美学家、哲学家对世界、对主观客观、对美的argue串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路,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让人感觉原来哲学可以这么有意思(当然,是在钻研时的有趣)。至少据我所知,很少有这样的讲法。
后来陆陆续续买了《西方哲学史》、《苏菲的世界》等等,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都没能看下去,到现在这几本书还闲置在书架上。
这个月因为书单推荐,下载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去读。这本书之前听说的在江南的《龙族》里面,我想,像江南这样的人,喜欢的书应该就像是他在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吧,在放荡不羁背后是对生命甚至更大事物的思考。后来陆陆续续也有各种推荐,那么,便去拜读一下吧。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的确让人眼前一亮:主人公和他的儿子、朋友开启了一场旅行,追溯一个叫做斐德洛的人曾经走过的道路,渐渐地他开始讲述斐德洛的思想和苦闷,向我们介绍那些难懂的哲学是如何困扰着那位思想者……而看到后来,才发现原来主人公就是斐德洛!
这样的描写很有意思,主人公以第三者的角度去剖析之前的自己,仿佛从斐德洛和现有哲学的argue之间跳脱出来,以上帝视角去评判、推翻自己过去的观点。这是我以前所没有看过的叙述手法,也许之后也可以借鉴这种方法。
另外被大家所称道的是作者通过这次旅行,也将哲学和摩托车维修联系了起来,果然万物也有禅!只是真的很难想到枯燥的摩托车维修居然也蕴含着这么多的哲学思想,由此想到,做什么不是如此呢?有心者,能从一花看到一世界,一叶就能顿悟成佛,只是更多时候我们缺少对这些的思考而已,于是,世间多碌人,当然,也是正常人。
只是因为对摩托车维修不熟悉,感觉有一点点的割裂,思维需要不断地在严肃的哲学和唯物的维修技术之间切换,反而很容易造成发散和干扰。当然也许作者的本意是想让读者阅读的时候有一个休息的间隙,只是这个方法可能对我不太管用吧。
哲学部分一如既往地高冷难懂,花了很大力气看懂它到底在说些什么,但是很难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因为不确定自己的理解对不对……
通篇下来斐德洛的问题点就在于两个字:良质。良质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说实话看到现在也没看懂,也许是作者本身也还没有界定出良质到底是什么吧,斐德洛一直在呼吁良质,但是良质又无法界定,既然无法界定,那么良质到底是什么呢?如果没人能说出良质到底是什么,那它是否真正存在呢?
看到后来,觉得斐德洛所说的良质就是老子所说的道,虽然其实到现在我也没怎么弄明白“道”到底是什么,毕竟那是可以可以洋洋洒洒写上几万字论文的题目啊!
到现在,又觉得良质其实就是所谓的“美”吧,按照当初对“美”的理解,似乎是所有关于哲学、思想的代名词,是人类对于世界一切认知的结晶……如果是按照我所知的“美”来定义,那么似乎就是这样?
终于看完了《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跨年的书。说实话,到后面已经几乎看不太懂了,从一开始的讨论良质,到后来开始论证修辞学和辩证法之间的关系,似乎作者围绕着良质这一主题,却已经超越了良质,进入更深层次的领域讨论哲学问题。
对苏格拉底,对柏拉图,对亚里士多德,古希腊的三位哲学家之间一直存在着argue的关系,但他们争论的到底是什么呢?真的就如书中所说,是真理与善先验性的选择吗?其实越来越觉得良质就是文艺理论中讨论的美,在上美学这门课的时候也有讲到过柏拉图的善,只是美的一种观点。后世还有休谟、康德、黑格尔……只是采用的名词不同,但归根到底都是相似的吧。
在我看来,似乎在最后的最后,斐德洛发现自己的探究毫无意义,他明白那个为了哲学而疯狂的人就是他自己,但是已经疯过一次的人,从理性哲学和良质的对抗之中跳脱出来,发现了两者之间的和解,于是在儿子的陪伴下,开始走向新的生活……(好像哪里不对……)。说实话最后没怎么看明白,斐德洛追寻的意义是什么呢?他最后明白了什么了呢?有放弃了什么呢?也许是我没看懂吧,哲学类的书籍一直以来总是想要试图去理解那个世界,但总是不得其门而入。
有些沮丧,也许又要二刷才能看懂了。
看完一圈知乎和豆瓣上的评论,感觉有一点点不一样的启发。也许在这本书里,本身下意识的定位就在这哲学,所以会过于关注良质。而这是作者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的事情,所以也就看得云里雾里。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如果就修理摩托车的哲学来说,这本书对于读者的意义有点像稻盛和夫的《干法》,是一种做事的禅,这种禅成就了很多具有匠心精神的人,也正是当下的人们所困扰、所欠缺的东西。
如果是这样的话,忽然就明白了标题的意思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