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中庸》第三十三章)
《小雅·正月》是怨刺周幽王的,清方玉润《诗经原始》说:“此必天下大乱,镐京亦亡在旦夕,其君若臣尚纵饮宣淫,不知忧惧,所谓燕雀处堂自以为乐,一朝突决栋焚,而怡然不知祸之将及也。故诗人愤极而为是诗,亦欲救之无可救药时矣。”
不学诗无以言,古人写文章都离不开引用《诗经》,但引用非常灵活,并不一定是采用诗句的原意。此处子思引用《小雅·正月》,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从大的方面讲,周幽王纵饮宣淫,不知忧惧,导致身败名裂,这是反面教材,子思意在以史为鉴,告诫后人应该内省不疚,无恶于志。从小的方面讲,我们要从正面去理解“潜虽伏矣,亦孔之昭”这句话。
潜,藏也。我们说秋收冬藏,冬天万物潜藏的都是阳气,以蓄来年春天生发之势。卧龙孔明躬耕于南阳,不是消极避世,而是胸怀大志,自比于管乐。所谓潜藏,都因时机未到,机缘不合,故《周易》云,潜龙勿用。勿用,不是不想用、不敢用、没能力用,而是指不外露的状态,因为条件时机还不具备。
潜者,在这里正是指贤能的君子,就是潜龙。伏,勿用的状态,不招摇。
孔,间也,间隙,引申为通。昭,见也,明也,光也,著也。王勃《滕王阁序》云:“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据《晋书·张华传》记载,张华见牛、斗二星之间常有紫气,便请教精通天象的雷焕,雷焕称这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张华下令雷焕寻剑,后来果然在丰城牢狱地下四丈,得一石匣,内有龙泉、太阿二剑。宝剑虽然深埋阴暗的牢狱地下,光芒依然上彻天穹,这就是“潜虽伏矣,亦孔之昭!”
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虽然生不逢时,也不会自暴自弃,而是内省不断,常使心中无一亏心事,无改初心之志。
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君子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仍然不改初心,慎独而戒慎恐惧,这正是君子超越常人的地方。
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中庸》第三十三章)
《大雅·抑》是记述卫武公劝谏周平王立德用贤的诗篇,抑,审慎谦谨貌。
“相在尔室”句所在章节全文如下:“视尔友君子,辑柔尔颜,不遐有愆。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无曰不显,莫予云觏。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友,动词,相交,交游。辑,和。不暇,一刻也没有。相:省视也。屋漏:屋顶漏则见天光,暗中之事全现,喻神明监察。觏(ɡòu):遇见,此指看见。格:至。思:语助词。射(yì):通“斁”,厌,猜疑。
和诸侯贵族来往,要和颜悦色,随时谨慎小心,不要出现过失。独处宫室,也要审视自己的言行,无愧于头顶的神明。不要以为自己身处深宫,没人看得见,不会遇到神明。神明何时降临,根本无法预测,更不可怀疑神明的存在。
天子如果能慎独恐惧,则即使深处宫室,不用采取什么行动,臣民也会心生崇敬之心,即使不说什么话,臣民也会信服有加。因此子思引申说,至诚慎独的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中庸章句》审读4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