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声明,这不是书评,我一土鳖有什么资格评论大文豪,只有读书过程中的一点思考而已——学而不思则惘,不细考,书就白读了。
首先我非常之喜欢这部作品,以至于我读的过程中都不忍一口气把它读完,而是慢慢地细细地读。整个阅读过程是一种享受,同时我也一直在问自己“如果我是陆焉识,我会怎么做,如何选择?”。
无疑,性格决定命运,陆焉识天资聪颖,才高八斗,家境殷实,风流倜傥,这些都是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上天能给他的几乎都给了,但是也许就是因为“世间好物大不坚,彩云易散琉璃碎”,这样的先天优势也没能让陆焉识有一个一帆风顺善始善终的完美人生。也许,在那样一个战乱、政治动荡和各种主义充斥的年代里,很难有人能够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保全自己,我没生活在那个年代里我永远无法体会,但是可以肯定,主人公孤傲的性格、骨子里对自由的强烈追求、中国传统文人的书生气、君子风导致了他二十几年远离妻儿流放大漠的牢狱之灾。如果官员是社会的秩序,文人是社会的良心,那么在一个没有秩序的时代里,良心就显得特别重要,能够保有一份对世人的尊重就更难能可贵了,尽管焉识在服刑的过程里也改变了很多,但他的道德底线和做人的原则非常鲜明,而且从来没有动摇过。
二十几天可以使一个人从壮年到老年,二十几年可以使一个浪子回头,二十几年可以使一个口若悬河的大学教授变成一个口吃劳改释放犯,二十几年可以一个满脑子自由平等、把“个人选择”挂在嘴边的人噤声……个体在社会和时代面前太渺小了,只是沧海一粟或者茫茫宇宙里的一粒尘埃,当运动的洪流泥沙俱下的奔涌而来时,个体只能随波逐流的被裹挟而下,“老几”也不例外,冯仪芳、冯婉喻都在劫难逃,还有死去的梁葫芦、刘胡子、徐大亨、张粹生、大卫韦、凌博士……以及在那个年代里无数被战乱、饥荒、政治斗争、莫须有罪名夺取生命的人,都是时代的牺牲品。在巨变面前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是选择像老舍先生(同样是文人)那样安静地结束自己免得多受侮辱,还是像老几一样苟且地心中保有希望的活,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人生本来就没有对和错,自己不后悔就好,有时候选择死比选择生容易得多。
再说说爱情,说到爱情陆焉识这辈子值了,有那么多女人死心塌地地爱他。我有时候总认为老天是公平的,没什么好东西是轻易可以得到的,老天给了陆焉识这么多的好事,总要让他付出点代价。(呵呵,我是个平等主义者。)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是韩念痕,她太可爱了,如何好我就不细说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冯婉喻的爱情是绵长的,很符合中国传统女人的性格——隐忍、坚韧、包容,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但是力量是强大的,因为滴水可以穿石,在时间的长河里可以让人细细回味和感悟出爱的厚重。我一直认为,爱即是付出,表现为取悦对方。取悦的方式有很多种,可以送东西、为对方默默付出、陪伴、给予精神的鼓励和支持等等。有时候人会被自己为爱的付出感动,这个时候其实爱的对象已经只是个图腾或者符号而已,就像婉喻生命的后期已经认不出焉识,但仍然在心里记挂着这样一个人,而现实里,这个人在与不在已经不重要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婉喻仍然要袒护她的焉识——就算来不及赶到,也不是焉识的错,是路太远。中国女人特别博大和宽容,与一个人一辈子相伴到老走过来,留存在记忆里的已经尽是过滤掉不愉快、不开心的美好回忆。由此我会想到奶奶在爷爷生命行将结束的阶段特别偏袒和宠爱爷爷,也许一同穿越的岁月的荆棘走到晚年,什么都是可以释然的了。
最后提一下“邓指”这个人,这是个有血有肉,用北方话形容教“心眼特别好使”的人,很有血性是真性情的汉子,虽然他也会收受别人的好处,但是仍不失为一个好人,起码这个人物很真实。
好了就写到这,欢迎和各位探讨。
网友评论